■史爱武 杨凯
生产力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实支撑,它的每一次飞跃伴随着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和创造性应用,催生经济根本性变革并推动社会大踏步跨越。
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年初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新质生产力,是指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数据信息等要素紧密结合而催生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各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基础。
2023年1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
我国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既要巩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直接关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有作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路径。AI大模型智控芯片、工业边缘智控终端等创新产品,形成了高价值、特定领域的专有数据集和AI大模型,解决了行业数据难采、难传、难用的核心问题,保障了产业商业机密、企业数据主权,确保数据使用合规,推动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制造业的落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应用的深入,应用场景必将变得更多元、更复杂。每个产业的应用场景都有成百上千,每个子场景都有对AI模型的泛化性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向东表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全球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新兴产业,不仅是顺应国际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脉搏的重要举措,发展新兴产业能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开拓内需增长新空间。
2023年8月,工信部、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方案指出,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较大程度上,为新质生产力及其涵盖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框定了行业范围,形成“8+9”的新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可以作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方向。其中,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领域;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领域。
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仍需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互通,多措并举构筑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以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以增材制造、轻量化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等,正在加快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量”的积累带来新产品“质”的爆发,推动新兴产业成为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2024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瞻谋划部署,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丰富应用场景等。全面布局和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将是中国引领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关键。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虽然尚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但未来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性产业,是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也面临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方面,各省市积极行动加速“提上日程”,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文件。
上海市承载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命,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作为连续多年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首位的经济大省,广东提出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新兴产业,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以数字经济见长的浙江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江苏也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部署,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今年地方“两会”上,多个省市均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的重点工作,其中不少地区提出了明确发展的产业计划。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锚定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强劲新动能。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