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20日 星期三

    翻滚于平静岁月的一簇浪花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20日   20 版)

        《当回忆来跳舞》,[法]维·格里马尔蒂著,孙雪芬译,花山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58.00元

        ■王磊

        一条旧巷,六户人家,几位老者,因为城镇新规划和老旧街区拆迁,在平静的晚年岁月掀起了一次人生未虞的波浪。为了应对这次“危机”,也为了留住刻印于内心的记忆和美好,他们携手团结在一起,在大众和媒体的注视下奋起抗争、勇敢“共舞”。

        《当回忆来跳舞》(QUAND NOS  SOUVENIRS  VIEN⁃DRONT DANSER)是一部法语翻译小说,作者为法国作家维·格里马尔蒂(Virginie Grimaldi)。书中共有两条线索:一条围绕突如其来的古里巷要拆迁的消息,记述了马琳、安东、老马、老顾、乔菲、罗丽等八旬老人反抗镇政府的一系列行动;一条则是以时间为线索,以马琳的日记为载体,讲述了马琳等人从年轻时搬入古里巷,由拘谨陌生到熟络信任,在他们彼此之间发生的事情。两线并行,巧妙的时空转换,娴熟的叙事手法,朴实亲切又不失幽默的语言,让读者在几乎亲历这群老人的抗争活动的同时,又能够明了他们过往生活的点滴。

        书名所题“回忆”一词,可谓准确道出了本书的一个重点内容。年过八旬,在古里巷居住六十多年,这群“用助步器的革命者”自当有他们的专属回忆。

        在马琳的日记中,时光倒退至1955年,古里巷的老者还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众人是兽医、鞋匠、美发师、法律工作者等,随时间推进,后续他们的孩子方娑、艾柯、葛琳、狄迪等也陆续出生,为大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葛琳开车遭遇的那次车祸,狄迪瘫痪,艾柯去世,葛琳出走,古里巷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亲情、友情、人性、生死的考验。“那场车祸把古里巷炸成了碎片”,小说原文如是说。小说中葛琳的感情线也着墨较多。她与小费早恋,生下儿子小葛,却无奈丢给父母安东、马琳抚养,后又与同事小詹结婚,奔赴法国。老马的爱情故事同样值得关注。因为感情基础好,老马与首任妻子布岚“总是十指紧扣”,马琳“好像从没看到他俩的手分开过”,尽管如此,也难以避免老马后来与其他女人多次结婚又离婚的闹剧。温情、幸福、隔阂、争吵等在日常生活中能体味到的一切,在古里巷这片土地上一样衍生着。

        书名所题“跳舞”一词,更是意蕴深厚。

        单就“跳舞”的本义而言,或许与马琳、罗丽等人参加跳舞活动一事的联系更为密切。长期照顾丈夫和女儿的马琳,因为罗丽的建议第一次想要通过跳舞这件事去寻找自我,以与单一枯燥的家庭主妇生活拉开距离。“在安东的注视下,在葛琳的笑容里”,马琳“忘情地”“用生命在跳着”,感到是“灵魂在舞动”。跳着舞的马琳,整个生命仿佛都在散发力量和光芒。由于看到妻子马琳的坚持和快乐,安东慢慢地开始认可并支持马琳跳舞。马琳像是某些浑浑噩噩迷失者的一个缩影,依附于他者的身份和认知而使他们忽略了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生命本应起舞的本质。在平静岁月中,每个人都应该关照自我,或是激荡起浪花,或是生发出怒吼。

        将“跳舞”的内涵进行外延,则是本书的主旨所在。一个自称“辉煌八十”的非著名老年临时组织,在面对镇政府拆迁移居的号召时,竟发动了五次行动以表示抗议。他们不囿于年龄,不畏惧权力,只希望能守护这块承载了他们人生大半回忆的住处。令人敬佩的是,在八十岁的高龄,他们仍有无限的勇气去为自己发声,让看似凝固的生命重新舞动并输出活力和激情。当然,病痛生死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乔菲、马琳确诊乳腺癌,安东患有渐冻症,贾橦不到三十岁便去世,马琳说“从小,我就畏惧死亡”,“儿子艾柯走后,老顾一度重度抑郁,无法走出悲痛”……古里巷藏纳着“辉煌八十”的悲欢离合,他们不舍也不愿与这块土地告别,故而在暮年之时,再跳起舞步。

        马琳等老人的抗议行动,看似徒劳,扰乱了自己的平静生活,还影响了搬迁工作,却实为一场不辜负生命的演出。平静岁月下,总还有星光和浪涛值得我们去追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