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20日 星期三

    大书
    她是个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女人,而不是“在化妆间里要七种不同矿泉水”的暴躁名伶

    作家黛西·古德温:玛丽亚·卡拉斯的一生绝不是悲剧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20日   04 版)

        玛丽亚·卡拉斯。索尼经典电影公司纪录片《玛丽亚之于卡拉斯》图片

        黛西·古德温的小说新作《名伶》

        ■本报记者康慨

        62岁的英国畅销小说家和电视制片人黛西·古德温(Daisy Goodwin)说,将玛丽亚·卡拉斯(1923-1977)的一生定格为悲剧,是对这位杰出妇女的极大伤害。

        1

        在关于卡拉斯的多种神话中,最流行的一种便是,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为了迎娶杰奎琳·肯尼迪而将她无情地抛弃,使伟大的歌剧名伶像她主演的众多悲剧情节一样,被所爱的人背叛,从此一蹶不振,不到十年便香消玉殒。

        卡拉斯并非唯一一个在坊间神话中死于孤独的名伶。朱迪·加兰、埃迪特·皮亚夫、比莉·霍利迪、贾妮斯·乔普林、埃米·瓦恩豪斯莫不如此。在某些人眼里,才华横溢的女人应该被自己的成功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无权期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外界总是强调卡拉斯和加兰的下坡路,而不是辉煌的全盛期。这不对。

        玛丽亚·卡拉斯本名玛丽亚·卡洛耶罗普洛斯,1923年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希腊移民家庭,后返雅典学艺,18岁首次登台,1949年嫁意大利富商梅内吉尼,1954年初激进减重36公斤,1959年与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同居,1966年为单方面与梅内吉尼离婚而放弃美国国籍,两年后奥纳西斯娶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卡拉斯1977年8月16日在巴黎去世,享年53岁。

        今年早些时候,古德温出版了第四部长篇小说《名伶》(Diva),以卡拉斯为主角,描写奥纳西斯离她而去之后,她如何重整旗鼓,找到自己真正的声音,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拥有剑桥大学历史学位的古德温在上个月的一次采访中说,“我没有杜撰任何没有发生过的事。”

        小说开篇写道:

        昨天夜里下了雪,十六岁的玛丽亚·卡洛耶罗普卢这回要为脚上笨重的男式粗革皮鞋感到庆幸了。雅典就这么一双大鞋,能容下她四十一码的脚。自打三年前离开纽约,她还没见过雪呢。昨天晚上她正在听收音机,姐姐的男朋友米尔顿转头对玛丽亚说,也许她该考虑回美国了。“所有人都认为意大利要入侵了。你在那边更安全。”

        要是一年前,玛丽亚会很高兴回到美国和父亲身边。可现在不行了。她不可能离开自己的歌唱老师——杰出的西班牙女高音埃尔维拉·德·伊达尔戈。

        从帕蒂雄街的公寓步行到音乐学院,玛丽亚通常要走二十分钟,可是今天的雪让她慢了下来。一转过通往宪法广场的街角,她就看到一栋公寓楼里走出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老师!”她边喊边在雪地上出溜着,想追上老师。

        埃尔维拉·德·伊达尔戈转过身,面带微笑,看着眼前这张热切的脸。

        “老师,我会了! 会唱颤音了!”玛丽亚站在大街上就唱起了《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第二幕发疯场景里的颤音。她的声音是那么急迫,充满了感情,震撼着闷在雪里的寂静街道。

        埃尔维拉抬手让她闭嘴。

        玛丽亚一脸羞愧。“我唱错了吗? 我还以为这次唱对了呢。”

        埃尔维拉叹了口气。“我不是因为这个才阻止你的。玛利亚,你不该在大街上放声高歌。”

        玛丽亚惊讶地看着她。很显然,她没想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在埃尔维拉所有的学生当中,就数玛丽亚一向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哪怕她自己的课已经上完,她也会一直坐在埃尔维拉的课上,希望多学点东西。她想成为埃尔维拉教过的最好的歌手。

        这会儿她一脸沮丧:“我让您难堪了吗?”

        埃尔维拉摇了摇头。“我关心的是你呀,玛丽亚。像你这样的嗓子,可得好好照护。这是宝贵的天资,不能浪费在雪天唱歌上。眼下你还年轻,觉着这嗓子可以为所欲为。我以前也这么想。但它不会永远这样。你现在保护得越好,它就能持续得越久。”

        老师借着古董店的橱窗告诉小玛丽亚,歌唱家的嗓子就像装满金币的双耳陶罐:每唱一次,她就送出一枚金币。所以要精打细算,不能败家。

        2

        玛丽亚·卡拉斯身高174厘米,体重180斤,近视眼,“脚大如南瓜”,“把每场演出都看作必须赢得的战斗”。3月14日在为《卫报》撰文时,古德温写道,“我在她身上找到写作灵感的原因之一,就是她对自身才华的坚定信念。23岁的她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女高音,只在雅典登过台,便跑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去试唱了。大都会对这位年轻的歌手印象深刻,给了她一份配角合同,但卡拉斯知道自己配得上唱主角,于是拒绝了他们,并说总有一天他们会求她回去的。她转头去了意大利,由此开始了辉煌的职业生涯。当然了,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在那次试唱十年后,大都会歌剧院的院长鲁道夫·宾不得不为了一个演季向她支付了一笔前无古人的演出费。卡拉斯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要求不仅与男演员同酬,还要不低于指挥家冯·卡拉扬的所得,整个音乐界为之震惊。但说白了,观众花钱是为了看谁呢? 她当时这样讲:‘我对钱不是太在乎,可我就是得比别人拿得多。’”这成了她的名言。但她也以排练时间比别人长、排练强度比别人大而闻名。她是一个受完美主义驱使、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女人,而不是“在化妆间里要七种不同矿泉水”的暴躁名伶。

        古德温说,对卡拉斯而言,最糟糕的并非恋情的终结,而是失声。早在30多岁时,她就注意到了自己嗓音的变化,那时她本以为还能再唱至少十个年头。有评论家认为,1954年在为卢基诺·维斯孔蒂导演的《茶花女》中饰演维奥莱塔做准备时减重过多,导致她过早失声。在坊间传说里,伟大的女艺术家都是自我毁灭的。但卡拉斯减肥并非出于自毁的冲动,而是因为她希望在舞台上令人信服地扮演一个因肺结核而濒临死亡的女人。她也一贯是这样做的。小说《名伶》开场就写了她16岁在雅典雪天里放歌的场面。20多岁时在威尼斯,她在同一个星期连唱了瓦格纳和贝利尼,这在音乐上相当于跑完一个马拉松再跑一个百米跨栏。就是因为老这么干,她才过早失声的吧。

        失恋没把她怎么样。古德温指出,和船王分手后,卡拉斯主演了帕索利尼的电影,成功举办了全球巡演,在朱利亚尔音乐学院开设了大师班,还和男高音朱塞佩·迪斯特凡诺谈了恋爱。她不曾为了奥纳西斯而放弃事业——只是因为嗓音开始衰弱,她才选择了爱情。如果在另一个十年巅峰期和奥纳西斯之间作出选择,毫无疑问她会选择演唱。

        在缩短了的职业生涯里,玛丽亚·卡拉斯仍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她之后,音乐界摒弃了“干号”式——演唱时站着不动——的歌剧。她以嗓音和演技闻名,也是时尚偶像,至今激励着世界。但最重要的是,古德温说,卡拉斯是一位不世出的才女。因此我们不要把她称为悲剧人物,从而贬低她的成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