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金猴宗师六龄童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13日   12 版)

        信奉完美主义的父亲对孙悟空的装扮非常用心,这是他早期扮演孙悟空的剧照

      二闯上海,西游将出

      抗战胜利之后,国内的形势依旧不太明朗,上海的戏曲舞台还没有恢复元气。为了生存,各个戏班几乎都在用现编现演的连台本戏吸引观众,不再上演那些历经时间检验、具有艺术价值的老戏。许多年轻演员为了生存,别无选择,只能随波逐流。

      父亲在故乡的表演经历,大大提高了他的表演技巧,他原以为重回上海会有用武之地,结果倍感失望。老闸大戏院连续演了三年《济公传》,靠着这出现编现演的连台本戏取悦观众,勉强支持着门面。

      同春舞台当时有很多艺人在演济公,其中筱芳锦、陆长胜、汪筱奎三位艺人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筱芳锦演的济公有活泼的外表和精巧的动作;“二面大王”汪筱奎演的济公以唱功胜出;陆长胜演的济公唱作兼具,有着飘然自如的洒脱。

      三个“济公”能在舞台上生存三年并不容易,如果没有足够的表演技巧,很快就会倒在观众的倒彩声中。父亲从中领悟到:演员要一专多能,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适应剧目和角色的需要。尤其是绍剧,演员不能只演行不演人。

      伯父七龄童演的小济公在剧中尽管只是个配角,但非常有个性,举手投足间逗人发笑,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即兴表演是伯父最拿手的,并且他全身是戏,令观众非常满意。

      父亲在七十二本《济公传》中扮演的采花大盗华云龙、恶道士刘香妙都是济公的对手,而且这两个角色都比较适合父亲的武生戏路,但是要演出反面角色的霸道,却不是父亲所长,也暴露出父亲的表演功底不足。

      因此,父亲在演出之余,常到上海的四大舞台学习京剧的毯子功、把子功,将其融入绍剧的武功技巧中,并不断内化揣摩和创新,使两者结合在一起。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创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观众哪知道如此成功的表演是父亲为了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勤学苦练钻研出来的。

      面对困境,我的父亲并没有灰心,他选择了坚持学习,迎难而上。面对演出的困难,没有降低要求,反而故意给自己出难题,用自驱力驱动着自己从表演中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表演技巧。最终,他用“正角反演”的方式很好地刻画出反派角色的虚伪和狡猾。

      《济公传》在戏班同人的努力之下,不断翻新花样,给了观众极大的新鲜感。父亲“传统武戏风格与借鉴京剧开打”的武戏创新,更是吸引了大批观众。不过,尽管大家如此用心创作,《济公传》还是显出颓势:一方面,筱芳锦、汪筱奎应邀到杭州组建了奎锦剧团,同春舞台面临着人手短缺、角色不齐的困境;另一方面,伯父和老艺人为《济公传》绞尽脑汁地加各种故事,已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

      终于,1948年秋天,《济公传》实在演不下去了,伯父只好让济公“升天成佛”。

      伯父把这个《济公传》最终结局弄得像变魔术一样,济公升天后,空中突然出现一团焰火,接着从台顶降下五块装有五彩灯泡穿在一起的木牌,木牌上写着:请看《西游记》。观众们被吊起了胃口,议论纷纷,第二天有关《西游记》的演出消息就在宁绍帮的观众中传开了。

      章氏猴王,横空出世

      要开猴戏,父亲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他多年的夙愿即将实现,这些年,他的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孙悟空这个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的形象。担心的是,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毕竟和其他人物不一样,他是一只猴,猴形猴相难以揣摩,上天入地更需要演员的真功夫。当时的父亲有一种“逼上梁山挑大梁”的感觉,既欣喜若狂又忐忑不安。

      伯父鼓励父亲说:“只要跳出五行山,就有办法,难关总是一个个地闯过去的。《西游记》比《济公传》更有戏,对观众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年轻的观众,谁不喜欢看孙悟空呢? 只要看过《济公传》的观众再来看《西游记》,我们就赢了。”

      伯父的话如“定海神针”,父亲感觉到了无形的力量推着他勇往直前。

      首先,兄弟俩要尽一切可能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西游记》上。演好第一本非常关键,而演好第一本需要给力的广告宣传造势。头脑灵活的伯父想出了一套吸引观众的方法。

      除了上面讲过的从天而降的小广告,伯父还想到了很多妙招。受马路上巨幅京剧广告牌的启发,伯父用整块三夹板锯成了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并把这块“广告牌”移到了老闸大戏院二楼的阳台上,从远处看,有很强的三维立体感,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师徒四人,仿佛在说“快来看我们啊,我们在这里等你”。伯父还为牌子装上了霓虹灯,到了晚上,广告牌上的霓虹灯不断变化着“头本西游记”“六龄童主演”等字样,吸引了许多行人。

      除此之外,伯父绞尽脑汁发明了新的宣传方式:他给饰演师徒四人的演员们化好装,分别拍了造型照,又拍了师徒四人的集体合影,洗印出来作为购票的额外礼物。观众买戏票时,可以选择四张单人造型照片之一作为礼物,如果集齐全部四张单人造型照片,可以获赠师徒四人的集体合影。这个小巧思摸准了观众的心理,带来了很好的效果,许多观众为了拿到师徒四人的合照,争相连看四场。

      伯父一系列的宣传手段,大大打响了《西游记》的名头,《西游记》一时间成为万众期待的大剧,戏票也很快售罄了。接下来,就要看我父亲的表演了,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父亲身上。

      父亲朝思暮想开猴戏,但是,真的要上台演孙悟空,难免是紧张的。尽管他看过很多京剧版的《西游记》,但模仿得再好也不能原样复制,况且绍剧观众尤其是宁绍帮观众的兴趣与其他观众不同,他们对家乡戏有独特的亲密感,必须演出绍剧的地方特色,才不会令他们失望。

      创新并不能凭空创造,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父亲在借鉴时有所取舍,尤其注重孙悟空表演的美感。例如,“孙悟空坐在桌子上不停地抓虱子,然后把它放在嘴里咬”的戏剧场景,看起来很难看,父亲便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改进。还有在老戏《凤凰阁》中,猴子纯粹是动物角色,没有进行拟人化的处理,所以其表演不甚理想。再比如,有的猴戏演员在《火焰山》中模仿猴子弯着腿走路,父亲认为这个表演手法有损“齐天大圣”的形象,果断舍弃。

      梨园行有句俗话:“七分扮相,三分做功。”为了使绍剧的孙悟空完美出现在观众面前,父亲从化装入手,开始初次尝试。

      首要的是头套。父亲开始使用的是布头套,但观众总感觉不像孙悟空。后来换上了绒布头套,但仍没有毛发的质感。接着改用海虎绒(即长毛绒)头套,但看起来脸部有些肿胀,不像猴子,反而像猩猩。父亲后来尝试了灰鼠皮头套,但脸上的汗水容易黏在皮毛上,非常不舒服。最后,父亲选择了用犀牛毛制成的头套,戴上后既逼真又舒服,观众也能接受。父亲还根据角色的不同阶段,将头套的颜色从明黄逐渐变为浅黄色,用以显示年龄和情绪的变化。从此,父亲每次演出都会使用这种头套,一直用到他退休离开舞台。

      其次是戏服。原本戏服是很重要的,但由于当时演出时间迫在眉睫,没来得及定制戏服,又没钱买成衣,父亲不得不请一位画布景的师父用旧戏装改出了一件戏服,勉强应付了下来。

      父亲对头套和戏服的改进是初次演猴戏的一次探索。虽然大多数艺人都严格遵循“宁可穿破,不可穿错”的原则,但是父亲坚信: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才能成功。

      养猴千日,学猴不止

      父亲第一次在舞台上表演孙悟空时,只会表演亮相、脱手和舞蹈等,偶尔以几个观众意想不到的技巧赢得一些掌声,在表演文戏时则会出现情绪停顿或表情僵硬的状况。演了几场后,就听到观众反馈说“六龄童演的孙悟空就像只普通的猴子”。父亲听了非常沮丧,觉得要演好孙悟空,就要熟悉猴子的习性,否则很难掌握孙悟空的形体和心理状态。从那时起,父亲就与猴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观察猴形猴相,父亲想了很多办法。他首先想到了猴拳,经常去公园看人们打猴拳,但看久了,他认为这只是人在模拟猴子的动作,不足以展现孙悟空的舞台形象。于是父亲自己养了一只小猴子,每天观察猴子的生活习惯,并对着镜子学习它的各种动作。剧团出门表演时,父亲也会带着猴子,片刻不分开。尽管猴子异常聪明和活跃,但也有沉默的时候。每到这时,父亲总能从它的眼睛中找到沉默的情绪。有时,父亲故意逗它生气,从中发现它不让步、越挫越勇的脾性。慢慢地,父亲终于学到了猴子喜、怒、哀、惧时的丰富表情,将这一系列的表情动作与角色内心活动结合起来,给予美化和提炼,创造出鲜活的孙悟空形象。

      父亲以为学好了猴形,在演头本《西游记》时便能全部用上,其实这是很困难的。实践起来远比想象要困难得多。那时的演出,没有完整的剧本,只靠一张幕表分割场景,只能大概地确定角色、剧情,其他更多的是演员的即兴表演。从《猴王出世》到《大闹天宫》,演的都是幕表戏,父亲必须借用猴形猴相在台上进行即兴表演。

      在《猴王出世》中,经过三通鼓、五记头后,接着是电粉炸开宝山,突然雷声大作,飞沙走石,父亲抱着头缩成团像胎儿出世那样亮相,然后从山坡上滚下来,在曲调中轻轻地举起手,再虚弱地摔倒,抬起腿又摔倒,在支撑下站起来,摇晃着,展现出新生石猴虚弱又倔强的状态。孙悟空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很好奇,他一开始无法睁开眼睛,慢慢睁开眼后又顿觉阳光刺激,父亲用了一系列的眼神动作,如揉眼、眨眼、眯眼、凝视来表达他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心情。当他看到一片青山绿水人间美景时,表现出东张西望、眼花缭乱的神情。当孙悟空继续前行时,父亲用跳跃的姿势来展示小猴子的轻盈。然后伴随着锣鼓点,父亲以爬行的姿势慢慢向前走去。

      在水帘洞外的场景中,小猴子们正在嬉戏,孙悟空上前与它们嬉戏。从这里开始,父亲开始表演孙悟空活泼可爱的猴相,并通过他戏弄同伴展示其调皮。

      《漂海学艺》这场戏也展示了孙悟空的猴性。父亲一上场,便撑着竹篙,表现出努力划船的样子。他有时手搭凉棚望着茫茫大海,有时手里要着竹竿,表现出绝不气馁、定能登岸的决心。孙悟空爬行上岸后遇到了樵夫,这是他出生后第一次与人接触,感到特别新奇。他频繁眨眼,上下打量着樵夫,然后大胆地拍拍对方的肩膀,之后迅速缩手躲避,表示出谨慎试探的样子。樵夫看到猴子吃了一惊,急忙跑掉了。孙悟空赶紧把樵夫的草帽和衣服穿戴起来。父亲在表演中用了猴学人的滑稽动作,把上衣袖子错当成裤子,并将腿伸进去,一转身又露出了尾巴,谁见了都忍不住捧腹大笑。他一只手提着裤子,一只手拿着帽子,显示出猴子的机灵调皮。

      以武戏为主的《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是观众们翘首以盼的“三闹”,大家都想看看父亲会展示出什么功夫。

      《闹龙宫》讲的是孙悟空去找东海龙王借宝,所谓“宝物”就是武器,需要表演者借用武器展现出非凡的武艺。父亲看过张翼鹏先生的表演,张先生的绝招是没有三年的苦功绝对拿不下来的双鞭。父亲迎难而上,将双鞭的南北要法融合在一起,并保持了绍剧的江南风格,这样的表演没有让观众失望,大家都非常喜欢。

      (本文摘自《金猴宗师——我的猴王父亲六龄童》,六小龄童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