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以书为媒,从历史地理角度讲述“何以中国”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编辑手记

    李春伶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3月13日   06 版)

        ▇过去十年,关于中华文明形成及演进历史过程的讨论在考古、历史、地理等领域非常热烈,这反映了知识界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当今的时空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讲述中国的历史呢? 我们居在何地? 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该去向何方?

        201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已经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经济的总量也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12%左右。中国自1840年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正日益走向世界政治的中央。

        与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相对应,在文化领域,过去十年,关于中华文明形成及演进历史过程的讨论在考古、历史、地理等领域非常热烈,这反映了知识界对时代需求的回应。知识界的回应主要表现为超越近代以来学习接受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寻找能够重建现代中国价值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同时,知识界也在努力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这方面的出版比较踊跃,例如《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葛兆光,中华书局2011)、《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许宏,三联书店2014)、《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韩建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我们的中国》(李零,四卷本,三联书店2016)、《这里是中国》(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信出版社2019)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述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进,历史地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中国,地理学是一门经世之学,是兵家、政治家必须熟谙的基本功。在学术界,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邓广铭教授提出,要以职官、地理、年代、目录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四把钥匙,地理学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联通。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至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满十年,在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022年底,继“中华文明书系”第一辑《从考古看中国》之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办公室牵头,选择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策划了《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一书。该书旨在以学者笔触展示广袤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创造,述说大江大河所孕育的厚重文明,呈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深蕴其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书中20篇文章作者均为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文章注重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相统一,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学术中的中国画卷”。

        针对大众读者,该书采用大家写小文的方式,在30万字以内的篇幅以普及性的语言勾勒出了中国地理基础概念和中国历史演进的规律性知识,让一般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进有一个基本认知。具体而言,该书由前言、自然编、人文编和中外编四部分组成。前言以“何以中国”为题,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撰写。该文从“中国”一词的由来入手,在万余字的篇幅内提纲挈领地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长城的修筑与交通的拓展。如前所述,近些年来,以“何以中国”为题的创作在当代中国不乏其人,但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葛老师这篇文章是不容错过的名篇。该文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出。

        自然编包括孕育中华民族的自然环境、黄河、长江、山脉、秦岭—淮河线和胡焕庸线六个主题,从整体到局部概括性地介绍中国地理的基本构成,讲述三大阶梯、气候变化、河流、山川、高原、平原,以及南北、东西的分界线等地貌构成,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独特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这六个主题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守春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武汉大学付才武教授、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社教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撰写。这六篇文章每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都是作者的匠心之作。值得一提的是,秦大河院士《“胡焕庸线”:中国的“东”与“西”》一文因解答了“应不应该打破这条线?”“可不可以打破?”以及“如何打破?”三问而具有突出的理论贡献,备受关注。中国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成果,所以说“胡焕庸线”之问对于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编选取了古代都城选址、长安叙事、中国省制、长城、大运河、都江堰、交通、方言、农耕文化和天人合一理念共十个主题。这十个主题分别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李令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艾冲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曙光研究员、四川大学彭邦本教授、中山大学曹家齐教授、复旦大学游汝杰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复旦大学韩昭庆教授撰写。这十篇文章在作者的反复打磨过程中,注重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提炼,出版后多数受到读者的好评。

        中外编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经济重心东移三个主题,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邢广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万明研究员、清华大学倪玉平教授等撰写。这三篇文章都呈现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值得阅读。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并增强阅读感受,该书配有彩图104幅。在装帧上,该书采用四色印刷,裸脊精装形式,保证了全书所配彩图有较好的呈现效果。在104幅图中有1幅手绘长城结构示意图由插画师为该书专门绘制;另有17幅地图由具有测绘资质的专业机构绘制而成,其中元顺帝至顺元年十大行省示意图、大运河遗产分段示意图、中国造纸技术外传示意图、郑和七下西洋航海线路图等学术价值较高。

        该书是一本由当代学者深情讲述锦绣中华大地概况和中华文明演进发展的国情书。该书自2023年9月出版以来,受读者好评较高,曾入选2023年9月中国好书,入选10月党建好书,入选10月光明书榜。回首2022年,82岁高龄的王守春研究员一边与新冠病毒做着斗争,一边竭力撰写稿件。当读到老先生以“天佑中华”开篇的文字时,编辑小组的同仁无不为之感动,这是一种纯粹、真挚而且深沉的爱国之情。

        (本文作者为科学出版社历史学科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