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以来,热度不断攀升,成为2023年度经济热词,并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以及人民日报发布的2024全国两会新词热词。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和新提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等单位迅速反应,抢先出版了这类题材的相关图书,为“新质生产力”如何破题出谋划策、各显神通,使得这类图书在全国多地图书市场上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品类。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为什么说新质生产力是重要理论创新? 中央党校进修一部副主任杨英杰教授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理念,在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思想切入点。此一理念之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发展,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那么,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它的实践逻辑是什么,这都是摆在我们前面的重大理论问题。依托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充分发挥政治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和团队优势,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教授和副院长韩文龙教授领衔撰写的《新质生产力》一书,从专业的角度,沿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重要着力点—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思路,用既专业又易懂的语言来向大众普及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理念。该书2024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国内研究新质生产力的首本专著。截至3月5日,该书已印刷三次,发行共2.3万册。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 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 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2024年3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了《新质生产力》。该书收录了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刘世锦、黄益平、姚洋等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结合外部形势及内部特征,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行解读,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数字经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进行研判,并为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参考路径。
继《新质生产力》之后,中信出版集团还同步推出了《读懂新质生产力》。本书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群慧教授基于多年研究成果,从系统论视角,以“要素—结构—功能”为基本分析框架,围绕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产业链布局、新型生产关系、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议题,深度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路径,为读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提供重要参考。
早在2023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启动了《新质生产力》图书的策划出版工作。为此,该社青年编辑潘凯和同事们广泛搜集各领域专家学者的重磅文章,邀请知名经济学家进行编选审读,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新质生产力》出版上市,并迅速上榜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新书书单(2024年3月第一期)。该书收录了黄奇帆、洪银兴、张占斌等知名经济学者的30余篇代表性文章,集中呈现了经济界、理论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提出背景、形成路径作出了全面解读。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由江苏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一书,正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研究和探索,就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新型工业化等前沿课题展开论述,汇集了洪银兴、高培勇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最新理论和政策研究成果。
有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态势积极向好,政府的扶持、科技创新的助力、产业的进步方向以及人才需求的增长,共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出版行业作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产业,同样也需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主动面向未来,紧跟读者需求,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释放发展动能。 (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