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一部集范成大研究之大成的传记文学精品

    路成文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28日   19 版)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范成大》,刘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80.00元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与陆游、杨万里、尤袤(或萧德藻)等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学术界对于范成大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如于北山、孔凡礼分别撰有《范成大年谱》,对其生平事迹做了较为精详的考述;周汝昌《范成大诗选》、黄畬《石湖词校注》,分别对其诗词做了选注工作;富寿荪、辛更儒先后点校出版《范石湖集》《范成大集》,吴企明近更有《范成大集校笺》问世。此外,相关研究论著也时见载刊。应该说,学术界对于范成大的研究与其文学史地位是相称的。不过,相较于陆游有朱东润撰《陆游传》、邱鸣皋撰《陆游评传》,杨万里有张瑞君撰《杨万里评传》,范成大迄今尚无一部与其历史地位相称的人物传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江苏省社科院刘蔚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宋代田园诗及范成大之研究,对其生平、仕履、创作、心态有很深的研究和体悟,近撰《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范成大》,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刘蔚是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再传弟子,二十多年前曾追随南师大钟振振教授研习宋代文学,深得师门之风。娴熟运用各种文献、史料,基于扎实细密的考证,清晰展现南宋名臣范成大跌宕起伏的仕路历程,是本书的突出优点。全书十三章,通过大量引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等史志资料、同时代重要人物诗文等,清晰展现其进士登科、初入仕途、改任京官、远赴桂海、绥靖四川、位隆二府、起表东藩、开府建康、奉祠归里等人生历程。不仅如此,本书还基于扎实细密的史料、文献考辨,对大量前人未予关注或论述不确的人物关系、史实、细节等进行了详确周密的揭示和论述。比如范成大的舅父是蔡襄之孙、赵构康王幕府旧僚、南渡词人蔡伸;范成大早年寓居昆山禅寺并非“十年不出”,而是一直参加各类科举考试,但屡战屡败,十年后才成功登进士第;所居之处当时名为“惠严禅寺”,而非“荐严资福禅寺”;高宗朝参知政事王绹亦曾居昆山,且与范成大家族有姻亲关系;抗金名臣、曾任四川宣抚使和参知政事、枢密使的王炎乃王绹之子,这对于理解范成大出使金国时尽力化解王炎与西夏密约被泄露所引发的危机、范成大自己任四川制置使时的主战思想等,颇有助益。又比如,范成大晚年辞去建康知府,长期奉祠家居,不仅仅是因为病情,更有他倡导的义役法、广西盐法被废除等政治斗争失败的因素。这些新的发现和推断,发前人所未发,对于进一步研究范成大,大有裨益。

        作为一部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不仅要叙其行实,更应持“了解之同情”与“同情之了解”,探寻传主心灵至深处之悸动,体味传主心理情感之波澜,从而展现其漫漫人生之心路历程。对此,作者有清醒认识,因而在范成大诗歌体悟、解读与诠释方面,用力尤深。她在《后记》中写道:“诗集中蕴藏着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心灵的写照,细细品读,便能进入其内心深处,感知幽微却真实的本色。通过诗歌情感脉络的起伏变化,还可以反观其生平遭际,甚至开启对传主新的认知。”因此,作者在撰写每一章节时,都立足于史料与范成大的文集尤其是诗集,以诗证史,以史证诗,互证互参,以期还原传主不同寻常又不为人知的真实人生。譬如首章引《霜天晓角》词叙范成大献赋免解之际的“意气风发,裘马轻狂”,“字里行间散发着青春的张扬与恣肆”;次章引《窗前木芙蓉》等诗,叙写其双亲俱亡后僻居苦学时的忧愁与感伤,引《放鱼行》《荣木》《两木》等20余首纪行、感怀诗,叙其数次应举的艰辛经历;第三章引《送通守赵积中朝议请祠归天台》,阐发范成大担心改官不顺的复杂心理。这些经历及特定心态,前人罕有关注,作者通过解读范成大诗歌,涵味而出,使我们既能获得诗歌新解和正解,又能体会传主或幽或显之心理波动。

        奉使金廷、远宦西南最能体现范成大立身之大节、宦途之艰辛、心绪之跌宕。这些重要经历,除载于史料、笔记外,大多能以范成大手自编订的诗集相参证。比如前者,作者通过串联范成大使金纪行诗72首,细细寻绎其行迹与心态:初渡淮北上诸作,“壮志满怀”“气势磅礴”,但却“包含着盲目的自信与乐观”;行到宿州,“五更出城,只见鬼火满野”之时,情绪遂渐低落,“倍感悽伤”;面对满目疮痍的故都、被金人恣意践踏玷污的赵宋皇室宫城,范成大体会到浓重的黍离之悲,压抑已久的满腔痛苦、愤懑和厌恶之情如同火山一样爆发。于是他在诗中痛斥金人是禽兽犬羊,发誓要将他们驱除殆尽,一雪国耻。当他到达金廷,深感此行任务之艰巨,做好了像苏武那样被长期羁留异域的准备,大义凛然,无怨无悔。范成大奉使金廷的一路风尘,几度凶险,跌宕的心绪化作笔底波澜,凝聚成这组彪炳文学史的使金纪行诗。经过传记作者深细精微的抉发,范成大矢志报国、威武不屈的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乾道八年 至 淳 熙 四 年(1172-1177),范成大出为“集英殿修撰,知靖江府”,后又移“成都路制置使”。相对于朝堂之上的党派倾轧、刀光剑影,也许主政地方更适合比较务实的范成大施展才干。但面对隔山阻水、道路险巇的赴任之途和僻处万里、蛮烟瘴雨的任职之所,范成大经历和心态同样起伏不平。这其中细节及微妙心态变化,罕载于政书,却可从范成大诗文中体察而出。如经过湖州濯缨亭时,情绪低落的范成大忽有所悟,以《濯缨亭在吴兴南门外》诗明志抒感,表达“该进取时进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该退隐时退隐,享受生活,升华精神,诗意地栖居”的人生态度,从而释然地远赴西南履职。在《浮湘行》中,借与湘灵对话表明自己遵从圣旨、守护一方的坚定决心。由桂移蜀途中,他创作《寄题潭帅王枢使佚老堂》,表达入蜀完成王炎未竟事业的决心;途经长江三峡,见路途之艰险,创作《麻线堆》《刺濆淖》等诗,一方面希望所在州县长官能够多关心民生疾苦,解决入蜀道途遍布凶险的问题,另一方面进一步表达入蜀后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履职的使命意识。“范成大……在行路难的自然喟叹中,又呈现出一种阳刚伟岸的境界,与李白等入蜀诗的讽谕意味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宋儒特有的精神内涵。”本书作者的上述体认与诠释,可谓深得其情。

        在范成大的生命旅程中,吴郡和石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诚如作者所言,“江南的水土滋养了范成大,他生长于石湖之畔,苦读于昆山禅寺,仕宦四方之后,叶落归根,终老于吴郡。他从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中汲取了宝贵营养,在艺文领域取得了斐然成就,又反哺乡梓,为人杰地灵的姑苏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江南文脉的赓续绵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部传记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范成大与吴郡和石湖的关联。早年苦学应举,家乡的山山水水、同道的结社交游,落第中举的悲欣欢戚,为范成大打下了生命的底色。每次候阙、移官、赴任、奉祠,范成大都或长或短地还乡居住。期间,他一方面聚毕生之力经营石湖别业以安顿身心,《四时田园杂兴》及大量田园风土诗,是其在吴郡、石湖诗意栖居的集中体现,石湖因而也成为江南园林史上的瑰宝。另一方面,他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晚年亲撰地方志经典之作《吴郡志》,详述吴郡历史沿革、城市建置、历史掌故、乡邦文献、风俗民情等,为传承吴郡乃至江南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娴熟地运用各种史料,以清晰的线索和丰盈的细节,系统揭示了范成大一生仕路历程之坎坷浮沉;通过精研细揣,对其诗文词进行体贴入微的把握和诠释,让读者感受到了范成大一生心路历程之起伏跌宕;为得范成大行实及心态之实情,更是通过扎实考证,提出了颇多言之有据、信而有征的新观点和新论述,令人耳目一新,启予良多。此外,本书作为《江苏文库》“研究编”的重要成果之一,紧扣《文库》宗旨,通过阐述范成大与吴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为江苏文脉乃至中华文脉之赓续传承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全书史实精确,考论详密,评断允当,新见迭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同时,结构整饬,线索清晰,细节丰满,文笔流畅,体现出女性学者特有的细腻风格;既是一部范成大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又是一部传记文学精品。(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