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代,化学是一门我不太喜欢的科目。究其原因就是化学名词繁复难于记忆。最近读到上海理工大学缪煜清教授的新作《化学的文化密码》,却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大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
化学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在人类文明发展之初,各种文明都对化学有所涉及,确立了相关的研究方向,还创立了相关的术语,这也是造成后来的许多化学名称不统一的原因。本书的作者深谙于此,便先对古代世界的六大文明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介绍,即:美索不达尼亚文明与天象、炼金术;古埃及文明与医学;古希腊文明与哲学;古印度文明与炼金术;阿拉伯文明与数学、天文学和医学;中华文明与炼丹术。如此这般,使读者对于化学某些分支的起源和历史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翻阅本书,我的感觉是,它与我国清代长篇小说名作《儒林外史》颇为类似。即在整体的结构上虽有点散,但在局部上却处处有真知灼见、非常精彩。例如,《西游记》是人人熟悉的作品,用它作为讨论化学问题的切入点别开生面。作者说: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烧不死,原因是炉的温度1200摄氏度,石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熔点高于1650摄氏度,当然是不会熔化了。但是二氧化硅在高温的作用下会发生玻璃化,于是炼就了孙悟空的一双火眼金睛。又如《红楼梦》的贾母说:一种织物“蝉翼纱”正名应该为“软烟罗”,顾名思义,应该有轻、薄、软、透的特点,远远地看起来像烟雾一般。于是作者从这里展开说“软烟罗”有“天青”“松绿”“凝红”和“雨过天青”四种颜色,接着就详细讨论了 这几种颜色的特点、文化背景、用途效果等等,旁征博引、资料丰富,令人看了大呼过瘾。
化学发展史有许多小分支,作者撷取了其中几个重要又有趣的分支进行介绍,例如化学计量器天平、燃烧理论与呼吸代谢、炼丹术与炼金术等等。事实上,东西方文化对化学的研究都脱胎于炼丹术或者说炼金术。西方的炼金术追求财富,东方的炼丹术研究长生不老之术。这两种学问的思想背景、演练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客观上都是通过实验探索世界,并为后来的医学、近代化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中,坚持从自然界的矿物、动植物中获取药物原材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点,并因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而大放异彩。
还有一篇讲分形的短文也非常有趣。所谓分形就是在一个几何图形上局部与整体都有一种是自相似性。举个例子来说吧,一头老虎,头部、尾部、前腿、后腿上都有一条条黑色的斑纹,如果仔细观察,老虎躯体上有9条斑纹,那么根据自相似性的道理,在老虎的头部、尾部、前腿、后腿的也应有9条斑纹! 不是8条,也不可能是10条! 你说怪不怪? 这个规律是许多年前一位名叫张颍清的老师发现的,他把自 己的发现写成稿件寄给了很鼓励新思想的《自然杂志》,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后来大家把这种说法称为“全息生物学”。笔者是后来到杂志社工作的,听原来的主编告知我,这种研究还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只能是一家之言。
正如作者所说:“得语言者得天下,诚哉斯言。”书里,作者出 口成章,妙语连珠,让人目不暇接,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一定能获益匪浅,并享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