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三

    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李振峰 陈虎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21日   08 版)

        《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全二册),黄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368.00元

        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我国就已能制作比较复杂的青铜器。至商代晚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已达很高水平。“殷质周文”,走过“有虔秉钺,如火烈烈”的野蛮时代,与“制礼作乐”的文化历程相适应,“器以藏礼”成为有周一代自觉的文化追求,铸勒铭文则成为当时一种普遍性的行为,《礼记·祭统》谓:“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于是,周人在全面继承殷商青铜工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器类、器形、纹饰和铸造工艺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创造出大量精美的艺术瑰宝,把青铜文化推到了炳耀辉煌的鼎盛阶段,青铜器不但数量巨大,而且造型雄伟,纹饰古朴,铭文制作精湛,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我国存世的青铜器数量庞大,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仅国有单位收藏的青铜器就达1403451件。如果加上海外收藏、私人收藏和深埋地下没有被发掘的青铜器,数字将大得多。而目前已经公布的刻铸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共计6944件,其中有出土地点信息的不足3000件。据容庚先生的《金文编》统计,青铜铭文单字共有3500字左右,其中可以释读出来的有2000多字。青铜铭文一般记载作器者的姓名和作器缘由,内容包括祭祀训诰、赏赐册命、宴飨田猎、土地转让、盟誓契约、奴隶买卖、贵族家史、刑事诉讼等,对研究晚商、两周的历史文化和汉语汉字有着重要的价值。郭沫若谓:“传世两周彝器……铭辞之长有几及五百字者,说者每谓足抵《尚书》一篇,然其史料价值殆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字一句均古人之真迹也,是其可贵”,从而提出“彝铭文之可贵在足以征史”(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序文》,上海书店1999年版)。而有铭青铜器的断代研究,则是利用铭文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前提,“时代性没有划分明白,铜器本身的进展无从探索,更进一步的作为史料的利用尤其是不可能”(郭沫若《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01页)。自宋代开始,学者就有意识地在铜器著录中标明笼统的时代信息。甲骨文发现之后,古文字释读取得较大进展,此后以铭文内容为主要手段的断代研究日渐活跃,“标准器断代法”及许多断代标准也逐渐建立起来。

        如果以清朝的灭亡为分界线,从1911年至今,现代青铜器断代研究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段内,在青铜器断代方面,旧识新知共呈,往往一器之时代有数家之言,而一家之言又往往前后更迭,致使研究成果辐辏山积、汗牛充栋。另外,青铜器断代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不一,或者是大部头的学术专著,或者是单篇的学术论文,或散见,或专论,搜讨不易,窥全为难。因此,学界亟需一份对以往的断代成果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的资料长编,黄鹤的《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下文简称《断代综览》)正满足了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成为首部整理西周有铭铜器各家断代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以“表格”形式汇集西周铜器铭文断代意见,共收有乐器铭文和容器铭文26类5000余篇。每篇铭文下先列该铭的不同器名、字数及著录情况,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该器的各家断代观点、断代依据、观点出处等信息。全书上下两册180余万字,共收录断代信息32000余条,涉及1400多种文献。无论是收器数量还是文献范围都远超以往类似著作,对推动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促进西周金文的史料化进程,无疑将发挥极大作用。

        一、搜罗宏富,取舍得当

        西周铜器断代研究源远流长,著述如林,而近百年来的断代成果更是歧说迭出,异说纷呈。《断代综览》对近百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最后从中甄选出1400余种文献。

        在文献的收集上,不仅收录铜器断代主题文献,还收录了其他以铭文为材料的相关文献。如《断代综览》1375号 鼎、1426号厚趠方鼎、1432号 鼎下,都收录了李学勤的一条断代意见,即李学勤的《释郭店简祭公之顾命》(《文物》1998年07期)一文。李学勤认为,郭店简《缁衣》《礼记·缁衣》《逸周书·祭公解》三者有关祭公的文字实为一文。祭公,郭店简作“彗公”(李学勤释)、《礼记》作“叶公”、《逸周书》作“祭公”,“祭公”“叶公”“彗公”三者实为一人。又,青铜器有“溓公”,李学勤以为旧释“溓公”不确,当释为“彗公”。如此,则青铜器中的“溓公”就是“祭公”。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辑》)曾论定周昭王时代的53篇铭文,李学勤以“溓公”(“祭公”)为主要人物,将唐兰所论53篇周昭王铭文中的 鼎、厚趠方鼎、鼎、员卣四器系联起来,以祭公为断代依据,进一步坐实了四器的时代。《释郭店简祭公之顾命》一文,是为考释郭店简《缁衣》而写,非为青铜器断代而作,但《缁衣》篇涉及的祭公,却是西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断代的重要依据。此篇文献的收入,有利于学者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审视青铜器的断代问题。

        有些文献并未说明具体铜器的时代,但是其研究影响学界对断代标准、断代方法的认识,这类文献《断代综览》也尽力收录。如《断代综览》2637号师克盨,学者在断代时多据人名系联膳夫克器,而李学勤在《论克器的区分》里最早指出两器所见之人物“克”职司不同,师克世任武官,而膳夫克世任宰夫。该文虽未明确师克盨所属时代,但其对异人同名现象的分析,是对人名系联法的补充与完善,对该器断代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例科学,态度矜慎

        西周铜器断代文献非常丰富,作者从1400多种文献中抽绎出32000余条断代信息,规模浩大。在编排上,《断代综览》充分地考虑了读者使用的便捷性,借鉴《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些断代信息,又结合铜器断代的特点,创造性地设置“序号”“器名”“字数”“铭文著录”“时代”“出处”“依据”等栏目,体例设计清晰舒朗,又能最大程度地容纳各种断代信息,一目了然,方便查阅。如《断代综览》55号胡钟下,即按时间顺序排列吴其昌、郭沫若、唐兰、陈梦家、张懋镕、彭裕商、吴镇烽、韩巍等30余家断代观点、出处和依据。这种体例方便读者比较评价不同学者或同一学者前后的学术观点,全面掌握一篇铭文的断代研究史。“依据”栏概括各家断代理据,将几千字的学术论文提炼为几十字的提要,概括精准,用字凝练,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专业素养以及极大的耐心与细致。

        此外,《断代综览》在“出处栏”以“作者+年代”的简称形式代指相关文献,而书末1400多种参考文献以作者姓名音序排列,以类相从,在同一作者的文献内部则结合论著年代排列,秩序井然。“出处栏”与参考文献两相对照,简洁清晰,极易查找。

        《断代综览》一书,“时代”是其核心要素,在书中表格的“时代”一栏,作者对断代分期的确定尤其重视,但并未独断性地以一家之言为主,而是广泛搜罗不同的断代称谓、断代所指,进行兼容并包式的吸纳。例如,对“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的界定,三期各家限定的范围不同,陈梦家所定范围为:西周早期(武王—昭王)、西周中期(穆王—夷王)、西周晚期(厉王—幽王)。虽然多数学者遵从陈梦家之说,但《断代综览》仍将其他不同观点一一吸纳进表格之中,在未能求得共识之前,兼容并蓄应该说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充分显示出作者学术上的严谨态度。

        三、序表结合,相得益彰

        序表结合,是中国古代史家自司马迁以来使用的一种著述方法。这种著述方法既有宏观的观照,又有微观的呈现,在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内,因其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特性,特别适合用来整理文献资料汗牛充栋、线索纷纭的学术史。

        在《断代综览》的《绪论》部分,作者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史,将其划分为“宋清两代”“1911—1979年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系统总结了各时期断代研究的主要特点、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反思各种断代标准和断代方法的发展和局限,揭示各时期断代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因素,与《断代综览》的表格相互映衬。在学术史的述评中,作者重点对标准器断代法、王号生称死谥问题、标准器群法、类型考古学等断代方法的发展做了细致梳理,对谥号及“康宫”问题提出了明确看法:认为西周金文王号为死谥,铭文中所谓的“王号生称”诸器,是作器者对于先王事迹的追述。由此间接证成“文”“武”“成”“康”等字为周初谥号用字,肯定唐兰“康宫说”为西周铜器断代的重要准则。

        另外,本书虽然是一部综览式著作,但并未回避学术观点的创新问题。1970年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将31个西周铜器群划分为西周前、后两段,成为西周铜器断代的界标。1979年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提出具有横向、纵向联系的青铜器群可以作为一种断代的标尺。《断代综览》充分肯定该认识,并指出这种青铜器群在断代研究中具有与标准器相同的参照作用,可以看作郭沫若“标准器断代法”的发展,率先提出“标准器群断代法”的概念。

        总体来看,《断代综览》主体表格部分以铜器为单位汇列各家断代意见,是具体铜器的断代研究的客观呈现;《绪论》部分则侧重述评各种断代标准及断代方法的发展、价值和局限,两相结合,完整、系统、独创性地全面呈现了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的成果,有助于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批史料的利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