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三

    “生态圣贤”的中国缘

    ——柯布与他的“生态文明母邦”

    王治河 樊美筠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21日   07 版)

        柯布院士与本文两位作者2017年10月在浙江丽水

        作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和“西方社会绿色 GDP之父”,小约翰·柯布博士(John B. Cobb, Jr.)是世界著名的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鉴于他的50余部著作和国际学术界上万的著述引用量,其学术成就之巨自然无需赘述,但他与中国的渊源却鲜为人知。其实,如果算上在娘胎里的日子,1925年2月9日出生的柯布与中国的缘分可以说长达100年了。由于母亲和中国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有同窗之谊,还在襁褓中的柯布曾被妈妈抱着给老同学宋庆龄见过。抗日战争前夕,少年柯布也曾随父母来过中国。偶有不明真相的人,断言柯布不了解中国;老人的回答是:我或许不如您了解中国,但像我这样亲眼目睹了中国百年巨变的美国人当世还活着的没几个。细究起来,从德里达到齐泽克,从亨廷顿到罗尔斯,西方学术巨匠真正对中国感兴趣的不多,即便感兴趣也大都是将中国作为“他者”来研究的。似柯布这般躬身入局,双脚踏上中国乡村大地的世界著名思想家实属凤毛麟角。

        2018年的中国之行,他参加了在北京小汤山举办的“美丽家乡 ·零污染村庄(社区)建设论坛暨垃圾治理与生态文明研讨会”。会议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两天会议开下来,居然一个空塑料杯和矿泉水瓶都没产生。“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在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长期淫浸中长大的美国人在许多方面应该向你们中国人学习。”面对台下300位与会者柯老表达了自己的感叹。“为什么我看好中国,认为生态文明希望在中国? 就是因为我通过中国的这些变化以及中国政府的决定和中国人民生态意识的觉醒,知道他们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老人同时为自己能有机会一次一次到中国来,“亲历这个伟大的进程”而“感到非常荣幸”。

        因着过程哲学和生态文明的机缘,过去的岁月里,他不仅在理论上积极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声鼓与呼,而且耄耋之年的他不顾年事已高,近年来几乎每年都要来华,参观各地的生态实践案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由于经常来往中国,从官方到民间,从高层到普通民众到有机农人,他都有广泛的接触。其足迹深入到贵州苗寨的生态梯田、浙江丽水莲都的有机稻田、普洱的有机茶园、浙江胥岭生态村的山道……所到之处,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我们时代的生态圣贤”。杨丽教授领衔的哈尔滨过程研究团队师生送给他的那幅“我们爱您”至今被他悬挂在客厅里。普洱市领导则希望老人把普洱当作家,常回家坐坐。浙江莲都和云南普洱还特意为他设立了生态文明院士工作站,这为他提供了近距离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平台。

        柯布所住的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小城克莱蒙是“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曾经教书和生活的地方,也是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获得荣誉博士学位的地方,一向以对中国友好著称。柯布在克莱蒙也曾常常接待来自远方的中国客人,其中既有名流学者和环保人士,也有政府高官。

        这些亲身经历和民间交往加上他过程哲学家独到的站位和洞见,使他对中国的认知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美国人。这样我们也就多少理解了在西方社会普遍以黑中国为“政治正确”的日子里,他为何力挺中国、青睐中国。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支持者,柯布是西方社会第一个公开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的国际知名学者。当中国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后,柯布立即有一种他乡遇知音的激动。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在全球范围推动生态文明遂成了他晚年生活的重中之重。为此他不惜罄家办会,捐出夫妻俩省吃俭用攒下的50万美金,于2015年6月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生态文明千人大会,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专家学者和环保主义者,包括300余名中国代表与会。(参见新华网《一位美国九旬老人对生态文明的执着追求》)在他的全力推动下,作为首个在美国举行的全球性关于生态文明的国际论坛,“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6届,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

        2018年5月正值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之际,在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重要关头,他又站出来发声,高度肯定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不断取得的新进步,在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时柯布明确指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希望之光”。2019年9月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演讲中,他更是说:“在我看来,中国提出走向生态文明这个伟大的主张,是21世纪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发声帮助人们客观而全面地了解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中国,在国际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今天,“生态文明”在西方社会从“不觉明厉”到成为一个“热词”,自然是许多有识之士努力的结果,但柯布院士特别是他筚路蓝缕坚持举办的“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贡献则是有目共睹的。

        柯布从不掩饰自己对中国的喜爱。柯布爱吃中国菜是出了名的了,其中特别爱吃我们做的“汉代菜”。记得柯老第一次来我家做客吃“汉代菜”的时候,樊老师给他介绍说,汉代菜的芳名叫“冬葵”(又名“葵菜”或“冬苋菜”),它是中国本土一种非常古老的蔬菜,历史上曾做过“蔬菜之王”,《诗经》里亮过相的,是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吃的菜。柯老说:“哦,这菜看起来没那么老嘛。”

        说到唐装,每逢重大节日,他都穿着那件枣红缎子、福寿团纹的“唐装”,那是他的最爱! 记得在他95岁生日晚宴上,身穿唐装的他,面对从美国各地蜂拥而来的粉丝,长达45分钟的演讲,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谈中国。

        2022年,年近99岁的他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延迟退休”,因为感觉这个世界还需要他。为了弥补记性不好的毛病,老人自费公开招聘了一个助理,帮他打理诸如处理电脑故障、整理供报税用的捐款凭证等琐碎事务。最后一轮共有三人胜出参加面试。其中两位是女士,一位是男士。老人最后选择了男士,是我们克莱蒙研究生大学英语专业的一位在读博士生。老人解释说,在他不存在性别歧视问题,两位女士也很出色而且彬彬有礼,对老人介绍的我们后现代研究院的一些项目和活动似乎也感兴趣。但该男士就不同了,他是表示出“极大的热忱”,许多不属于他职责范围的事,他也主动要求揽起来。“最主要的是,他对中国不是一般的友好!”柯老解释道。针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老人不久前特意启动了一个“理解中国”项目,组织美国同仁撰写文章为中国正名。

        虽然他请来看他的人不要带礼物,但看得出,对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带来的土特产诸如有机茶、有机咖啡,他还是满心欢喜的。或许是因为这些来自中国的“山货”捎来了“春的消息”吧。笔者最近一次从国内回美后实在不知该给老人带点什么,就送了一对文核桃,希望他常常把玩,按摩按摩手指。樊老师还当场特意解释了“十指连心”的道理。可惜,老人没玩过这个格调,不知如何把玩,只好一个手握一个核桃,也算一种“后现代玩法”吧。

        有鉴于西式现代化对有机共同体的摧毁(老人认为现代性的最大犯罪之一是对有机共同体的摧毁),来到中国的柯布每每为中国人民重建有机共同体的努力,特别是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努力而赞叹不已。记得2019年秋在普洱参观考察时,尽管他对普洱的国际咖啡交易中心、普洱高山有机茶园、玉林白芨种植基地、帝泊尔茶叶公司、那柯里特色小镇等每一处都兴致勃勃,但最令他感兴趣的是普洱学院美术专业的师生教当地农民画画,创作独特的绝版木刻,以及农民走路到白芨中草药基地上班。作为有机过程哲学家,他的金句是:“在爱与合作中死去,远胜于在无爱的孤独中活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自1971年出版《是否太晚》从哲学的角度预警生态危机,柯布一生50多本著述,涉及教育、哲学、环境、经济、生物、宗教等不同面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落脚处:即从哲学高度研究、论证生态文明,从不同的侧面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后现代生态文明理论,全景式地擘画了一个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

        柯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它尚未被现代西方机械宇宙观和还原论的机械唯物主义沾染,着意用有机联系的眼光看待世界,总体而言是深度生态的,它与过程哲学可谓“深度契合”;中国仍然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村庄和农民,仍有基础复兴四千年生态农耕的传统;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在中国,人民政府为人民谋福利的清楚定位、对生态文明的明确追求,都迥异于被少数大财阀掌控的美国。多年以来,柯布亲眼见到,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方向做出的不懈努力、取得的进展,都较美国更接近柯布的生态文明理想条件,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实现,因而也更有“可能”;中国故而成了柯布眼里持久的“希望”,他心里的不灭灯火,他的生态文明母邦。

        作为世界生态文明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和公认的“中国生态文明的义务代言人”,柯布迎来了99岁生日;多年以来,这位老人远涉千里万里,投身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俯首甘为孺子牛”,或因他有“思归”的心情,同时完美地实践着对世界的忠诚、实现着自己深信的精神价值。在为《柯布与中国:直观柯布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一书所撰写的序言中,他说:“在我看来,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伟大的礼物! 我祝福中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