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

    名家荐书

    当诗意浸漫人生

    陈建功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07日   11 版)

        《行路观心》,尚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00元

        无论是岁月的熔铸、哲思的升华,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无论是慨叹生命还是捕捉少年心事,作者营构的意象里,永远流淌着诗意。    

        在《行路观心》的前言里,尚明自谓“每一首诗的背后都埋藏着一段往事”“岁月的烙印,其实根本无法抹去。一刀一刀,都是已刻入DNA的印记”。初读以为不过是泛泛的感慨。读下去便发现,他真是在每一首(组)诗的篇末,把“往事”一一重现。这重现,使我感觉此书不只是一本诗集,或也可以说是一本散文集。其中的诗篇,当然珠玑般闪烁,而附之于后的文字,无论记人记事,抒情辨理,推心置腹的言说中都弥漫着诗意。比如这一首《然而,你没有》,写的是他很意外地收到一位朋友亡故的消息:

        David/我一直想问你中文名字/为何叫——杨哲/我想/这个好听且意味深长的名字/一定有些特别来历/这个名字/会陪伴你胡茬变白/一笑,满脸皱纹都堆在一起/你用流利的中文说/“是的,我是杨哲”/同时你还弯一下手臂“看,我还不老”/然而,你没有……/David/你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那天酒后你勾着我的肩膀/说好了一起去新疆/甚至申请去西藏/你那么喜欢白酒/至少这几个说好的地方要一起去啊/然而,你没有……

        诗人面对失去友人的事实,直以一连串喃喃的诘问。这貌似的不动声色里,沉潜着真正的悲恸。附后的小记,是在“心绪逐渐平静”之后,诗人改以第一人称,把自己与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今早坐上这班飞往纽约的航班时,我才发现今天是8月16日,本来是David从纽约回上海的时间。而此刻我们前往,或许我们在空中有擦肩而过。仍然难以置信,但就是这样的梦幻人生,杨哲示现给我的应该是无限的珍惜和努力去行所当行吧。”

        这是诗与散文的交织,“小记”里有冷静的追思,“再记“则展示为云端的冥想与生命的升华。我阅读的过程岂止是感动,如同读本书里许多篇章那样,读过,又返回前页,重新品咂一番。全书读完,又翻回来,精彩处忍不住赞叹。掩卷而思,纠缠于想解开一个密码——它凭什么打动我?

        尚明全名解尚明,关于他的人生轨迹,用他自己的描述,“23岁那年,离开故乡,从此也拥有了故乡”。之后的他一直在路上,南方,北方,国内,国外,“从他乡再次前往他乡。前一个他乡就变成了故乡”。这述说使我不能不想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因此,尚明的诗,首先让我们循着这位诗人半生“行路”的屐痕,读出了其命运的坎坷与寻觅,随之也读到了他对家人和挚友的深情,读到了他置身于熙熙攘攘纷扰噪杂的现实中,期冀宁静、沉思,反观、自省,乃至他对“诗意地栖居”的向往。于是,我们从《行路观心》所读出的,就有了超迈于写实、具象以及情感的蕴积之上的哲思的升华,看得出,他意欲挟着诗意潜入哲学的堂奥。无论是岁月的熔铸、哲思的升华,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无论是慨叹生命还是捕捉少年心事,尚明营构的意象里,永远流淌着诗意。有时候忍不住想,诗意也应该是他DNA的一部分,比如他写自己如何沉醉于一首歌的情境:

        别动/让这种感觉再停留一会儿/眼不要睁开/倾听/海浪一波一波的涌来/别动/且等这雨珠儿飘入/南湖/荡起涟漪/慢慢;慢慢的散去/慢慢;慢慢地/把你浮现面前/方顿悟;方无语/这是至美一刻/别打扰我/就让我藏身于灯影里/听那首乌兰巴托的夜——《乌兰巴托之夜》

        他描述乡村时代的少年心事,既让我们闻到阳光的味道,也品咂得出古老的中国民间故事的滋味:

        把新晒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被子/铺在床上/把四个被角尽量抻平/四肢尽量伸展/便只等她来入梦了/长安的一场烟雨里/如果/她是那曲浅唱低酌的小令/他就是在断桥上/苦苦等候的/执伞的公子。——《惘》

        在我看来,更为难得的是,诗意成为了一个人生活的准则和基调。比如《行路观心》里写到,有时候,他开车“徜徉灯火车河,尤其听到让自己砰然心动的乐曲,或与彼时心境相合的歌词甚至会潸然泪下。有时候,有意不去停车,再多开一段路,再听一遍心爱的乐曲”。有时候,他乘坐火车时沉迷于某本书,即令列车已到终点,下了火车,他也不会径自回家,而是跑到车站的某个角落,把那书读完方可释怀……这种诗性的“任诞”,有如刘义庆笔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沉浸与洒脱。只有诗意的人生与人生的诗意相互焕发,这样的人,这样的诗,才由不得你不喜欢。

        恰如尚明在本书前言里所说,“做成一本美的小书成为我的重要期待。”在2023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行路观心》以优雅纯静的风度和诗意的美感赢得殊荣。“诗意”,成为了不同视角的评价者发出的共同赞叹。读者所面对的,真是一本“美的小书”。它犹如一首好诗,读得出作者、出版者、设计者共同倾注于中的心血。尚明在书里告诉我们,这本小书还有一些特别之处,比如诗集拉页上书名是妻子Linda题写的,“插画则由两个女儿完成,她们都喜欢绘画,但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和我写诗一样都是业余爱好。母亲为我写了一段话,我身上的很多品质都来源于她。父亲也写了各个章节中的大字,母亲总说你父亲的字写得端正。父母恩重难报。亿万分之一的偶然里,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诗人又把他的感恩,延续到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身上——“此刻,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我也遇到了您。感谢您或无意听到了我们家庭的合唱。”读文读心,类似的表达,我们在许多书籍的序跋里倒也见过。但我以为,到了尚明笔下,这表达的绵密与细腻,诚恳与谦和,恰与其为人之道相得益彰。温良恭俭让的人性之美,通过倾情的投入和推敲,抵达了诗性的呈现。人心、文心、诗心,当诗人说到如何和朋友们一道,打造这小书的时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感人的画面——“有些诗歌后面有一个二维码,有诵读,有些随感和思考;如果您想有更多了解,可以随意听听”——为这二维码融入可以读出的美,他记录下了和老同学博涵合作的欢喜:

        当晚他就拿出收藏已久的打击乐器,在他家的地下室,我们开始合成录制音频,那是许久不曾有过的投入、感动和欣喜;如打马归来的少年。从夜晚到早晨,从树林到阳台,从一瓶啤酒到一杯清茶,从吉他到鼓,优美的旋律里有了击节而歌的快意。……吉他声音伴着树林里飘坠的黄叶缓缓流淌,我说博涵你就随意弹,跟着你的感觉。“我们录一些大自然的声音进来吧”博涵边说边随意拨动琴弦,那些绿色和气息,随着树林里的阳光飘得很远很远。中间偶尔有些鸟叫,割草机的声音,或飞机滑过天际的轰鸣。

        这小心翼翼,渗透于字里行间。又一次打动我的,是作者编撰好了书稿,交到编辑手里——

        初次见面,编辑罗老师就说,这本书急不得,需要认真地打磨,做好了,我们就轻轻地放在那里……

        一句“轻轻地”,曾被无数的诗人用过。编辑罗老师的这一句,也许不会成为名句,但它熨贴、准确、诗意,难怪被诗人捕捉到,传递了他奉上诗集前的心声。

        诗人说,来自他的家人、同学、朋友乃至部属,人类这种诗意化的平等、温馨、爱意和善意,“都已经转为恩养,化做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些话如此诚恳。这种诚恳,竟也充满了诗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