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

    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读郭齐勇师《返本开新》

    谢远笋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07日   10 版)

        《返本开新》,郭齐勇著,岳麓书社2023年10月第一版,56.00元

        《返本开新》是郭齐勇教授的学术自传。从幼年时的成长、父母的养育、家庭的温馨、求学的经历,到下乡做知青、进厂当工人,如何在艰苦的岁月里坚持读书;从31岁时考入武汉大学,萧先生等师长如何倾囊相授,到以熊十力哲学的研究及文化学的思考,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以及他们师生如何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度过艰难的岁月,书中都有真实的呈现。作为晚辈后生,书中有些内容我曾听老师或旁人偶尔提及,但其中很多细节、始末缘由,我也是在阅读此书时才第一次得知。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老师说:“检讨自己的一生,有局限有短板,有忏悔有自责,当然也有庆幸有喜悦,有成绩有收获。”(《返本开新》,第2页)1966年,正值老师高中毕业,“文革”开始,在那个癫狂的年代,不可能再有正常学习的机会。对那段荒唐的岁月,老师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对于文革中种种非人性不正常生活,老师后来做了深刻的反省。

        1968年,老师作为知青下放到农村劳动,之后又于1970年进厂做工,直至1978年考进武大哲学系读书,前后十年。1984年12月,老师在武大哲学系硕士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前后近四十年。对此过程,他也曾有过深刻的省思。老师常说每个人都会受到时代的、认识的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这代人,少年、青年时期接受的教育、生活的氛围,都是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的一套。改革开放以后,他逐步有了自我反省。老师在学术上的真正转向是从1990年开始的。他经历了从研究儒学,到认同儒学,并走向生命实践的过程。

        我们常说宋明儒“出入佛老,返求六经”,经过反思与抉择,老师在学术研究旨趣与安身立命处,最终选择回到中国人精神的原乡。(详见第十章)当然,回归传统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创造性转化。在老师看来,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启蒙价值相违背,它不仅可以与民主、科学相结合,而且有助于克服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弊端,运用传统资源批判现代化的负面,正是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不过,对启蒙价值的坚持,老师从来没有动摇过。

        老师是能做事的人。他组织过很多大型的学术活动,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力。武大是现代新儒学与楚简研究的重镇,老师的努力为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些事情,他在第十一章做了简要的介绍。《左传》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立功是其一。做事何其难! 老师曾对我感叹说,人一辈子能做成几件事,算是幸运的了。

        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2017年老师获评“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他在致辞时说要保晚节,依拙见,他所谓“晚节”其实就是“知止”。老师一生做了不少事,可他又常说,人生要善做加法,也要善做减法,我们一生要积极有为,也要有所不为。我想这是老师心里的话。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有知不足的精神。既要知所足,也要知所不足。在物质利益方面,我们要知足常乐;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老师能做事,这是有所为;他一生远离荣利,这是有所不为。

        老师为学,是知不足。老师的学术专长在中国哲学史与儒家哲学。他在现代新儒学领域,潜心耕耘将近四十年,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中国哲学史也是老师持续关注的领域,在专题研究方面,他尤其重视先秦哲学,深研郭店简中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心性论。在通识方面,老师编写的《中国哲学史》被多所高校选定为教科书。2006年,老师发起编写《中国哲学通史》,全书十卷于202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梓行(见第十五章)。他同时还是现代新儒学、中国哲学史研究在中国大陆的组织者与推动者之一,多次发起相关的学术活动,汇聚两岸三地及海外的学者切磋砥砺,助力相关研究持续展开。

        老师育人,是有所为。自1984年留校任教,老师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培养上。(见第十一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子所讲“君子三乐”之一,老师也乐在其中。老师常自谦说自己只是过渡性的人物,希望学生们超过他,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老师善教人,但不好为人师,而是“有如时雨化之者”,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孔孟说过不少“善诱”“启发”“从游”之类的话,老师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切实用到了教育实践中。说老师桃李成蹊,门下英才辈出,应非溢美之辞。

        (作者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