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

    站在小径分岔的路口

    陈艳敏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07日   09 版)

        有个性、有见地、有才华的人是我欣赏的,文学批评需要真实、独立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声音。岳雯的文学评论集《爱的分析》(译林出版社2023年版)让我眼前一亮。

        她从写作者的角度观照自身。在一个“小径分岔的路口”,她停下来,回顾梳理自己作为一个专业批评者的创作、心路历程,追问我们是谁? 为什么以文学为业? 我们写下的是什么?为什么而写? 我们视批评为写作,又如何突破学院的窠臼,用自己的情感、直觉和话语去言说? 在一个“小径分岔的路口”,她看到昔日的同学同行纷纷走向了别的路途,作出了新的选择。她留下来,依然行走在她的窄门。茫然四顾,她说:“如今,站在一个时代的交叉路口,才恍觉同行者零落,人烟渐稀。他们有的经由文学批评这条小径进入了文学创作的大花园——他们写诗、写小说、写散文,由评论者转而成为被评论者。有的则成为经典的阐释者、传统的守卫者……文学批评就是一个孔眼巨大的筛子,留下的是像我这样无力逃逸的人。”留下,是机缘使然,也是主动的选择,思索观照之后,岳雯的内心似乎愈加地清晰和坚定。

        她以评论家的身份观察时代。作为文学评论家,她将她的语境放置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放置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透过现象深挖本质,她知道,“只关注现象而不去追问现象之下的深层原因,毫无疑问是批评的失职。弱化了历史,也就是拒绝了现实。”她期望她的批评能为未来的文学史留下一份备忘,同时藉此寻找时代的根本性难题并与之对话。她提防自己的写作陷入某种范式或平庸的套路。她有意寻求着自我的突破,同时也思考当下的现实和自身的局限,知道每个人无论情愿与否,都不能自外于时代,而且很多的时候,人无法超越时代。她说:“一个新的认知框架需要新的语言。长期以来,我困扰于自己语言的疏松,乏味,不够密实,不够强健有力……我们正在日益脱离丰富的感觉与丰富的语言……人们不再凭借语言去思考,语言愈发无力和粗糙。这正是我们所置身的当下的现实。”

        她经由作品洞察社会、人心。岳雯以一个评论家的敏感捕捉到当代小说的细节变化和背后的动因根源。她研究当代小说的开头,研究的是小说如此开头的动因、规律和社会根源,由此她照见作家面对现实的焦虑和“时代的症候所在”。她剖析小说中的好人遭际,观照的也是时代这面镜子。她的评论,带着几许的失落,“想到这里,一阵惘然”。反思的同时,她也指出好人的软弱和缺乏智性对于其自身命运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将读者带往人性的幽深复杂之地,岳雯的小说研究,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多面的思索。

        她以敏锐的觉察照见未来。从刘慈欣的《三体》、阿来的《机村史诗》、邓一光《我是我的神》和《人,或所有的士兵》、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及格非、范稳、叶舟的“三部曲”,她探讨作家的观念变革,看到对于史诗性的追求成为二十一世纪长篇小说的重要特征。从贾平凹、李佩甫、刘亮程、付秀莹的乡村主题创作,她洞见乡土中国的历史命运。她期待“像生活一样的文学”诞生,它没那么高深,也不强加给你某种理念,然而却深得人心。对此我有同感,作为一个业余的读者,我的阅读也越来越多地从“宏大”转向了“平凡”,宏大叙事之后,已有作者重新发现日常生活的意义。在岳雯看来,“单是那琐碎的、世俗的,甚至不乏空虚无聊的生活本身,就值得书写与回味。”因此她说:“或许,是时候重新估量那些像生活一样的文学的价值了。”她将梁晓声的《人世间》获得读者、观众认可的原因归结为作家的诚实,作品聚焦到个体的人,而“人,活生生的人和人的生活才是文学的主题。”当今小说日益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将小说系于一个看似言之凿凿的观念之上,失去了弹性和水分。”这种局面,等待更多诚实的作家去破题。

        她以感性的讲述寄托文学理想。书的最后一辑,寄托的是岳雯的文学情怀,语言更加地感性,笔调也更加地轻松。在她眼里,“批评不是别的,就是读。”但在这一辑她谈的不是专业阅读,而是闲暇之时跟随自己喜好随心所欲的阅读,她的书架上,“中篇小说大多被归置在最打眼与最容易取放的那两层”,随时满足着她的个人偏好和精神需要。地铁里,她利用碎片的时间阅读短篇小说,领略不同的人生况味。工作结束,与同行玩杀人游戏的间歇,她还习惯性地穿插思考着文学和自身,依照自己的真实所想轻松地漫谈。或许她也曾有意拉开专业与业余的界限,但两者又时常自然地混同,无法断然分开。对于文学乃至文学批评,她怀有着真爱。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某种程度上说,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研究对象,也就选择创造什么样的自己。”身为女性,她对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书写也给予了独特的观照,在她心里,文学与自身,与生命,与众生,与时代,大概本为一体,无法切割吧?

        文学批评道阻且长。站在“小径分岔的路口”,愿岳雯通过窄门,走向她“不一样”的前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