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可能以为我写错了大标题,因为气象学是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能有什么关系? 所以,本书才起名“新讲”。当然,“新讲”其实也并非专就此而言,《气象学家给孩子新讲中国气候》主要内容都是作为作者的我思考研究的成果,别的书里所没有的。
我国地大山多,奇趣气象故事多多
本书分四小册,前两册讲气象科学,后两册讲气象学与文化、哲理。
我国东部,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俗称“北极村”。1996年11月,我随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拍摄气象专集,气温零下39℃。我们遇到许多奇事:例如,鼻毛上会结冰,呼吸时会发生震动,甚至发出轻微声音;说话时会喷出白色气棒,多人一起说话时气棒此伸彼缩,有如奏交响乐的感觉;挥洒热水可以在空中立成冰雾圈;用水可以当浆糊,贴布告一冬不掉(冻上了);地下甚至有经夏不化的永冻土,等等。
2008年7月,我参加《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极限探索”科考,设计并参加了吐鲁番艾丁湖底(夏季干涸)考察,得到了我国现今极端最高气温的最新记录——49.7℃(吐鲁番气象局具体负责观测),根据对比观测,推测出历史上这里曾出现过50.7℃左右的极端高温。
在降雨方面,我论证了雅安地区被称“天漏”,却不称“天崩”“天塌”的原因,乃是指雅安非年雨量多,而是降雨时间多(专门统计了雅安年平均降雨时数为2379小时,列现有资料全国第二)。雅安还是全国云最多的地方,我起名叫“云都”。例如,在统计的46个中秋节中,赏月的晚20时,平均云量高达9.6成(10成为满天有云),只有1956年中秋,明月赏了雅安人一次脸。我还比较了“蜀犬吠日”和“天无三日晴”,到底哪里天更阴沉;指出了“蜀犬吠月”应比“蜀犬吠日”更符合实际。
第二册是地方性的许多奇怪气象故事。例如通过研究山脉地形对冬季冷空气南下的屏障,我发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冬季唯一由北方冷空气灌成的大型冷空气湖。湖中连最高气温也随高度上升而上升。“湖面”海拔2200米左右。而在南方,由于周围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使四川盆地反成了我国冬季最大的暖空气湖,“天府之国”。甚至当冷空气把东部霜冻线南推到南海之滨时,四川盆地还是我国内陆的孤立无霜区!
此外,本书还揭露了山区形成的其他许多新鲜事:昆明并非真正的“四季如春”;“云南十八怪”的气象原因。山脉影响降雨分布的奇迹,可以举出“山麓是真正荒漠而山腰却有美丽的林带”,天山山腰林带甚至蜿蜒千里;在南方,高大山脉甚至可以在多雨湿润地区制造“西南干旱中心”;“拉萨既是“日光城”,却又有典型的“地形性夜雨”,等等。
中国气候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外因
我认为,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因就是中国古人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外因就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气候。好比母鸡能孵出小鸡,鸡蛋是内因,温度(母鸡体温)是外因,两者缺一不可。很难想象,世界最特殊的冬冷夏热气候,对世界上最特殊、最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会没有影响。我在《气象万千》第五版(湖北科技出版社,2014)中已经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寒暑文化”。例如,我们曾把一年称为一个“寒暑”;由于古人多贫穷,最畏冬寒,使古人生活中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字,例如“寒士”“寒舍”“寒窗”,以至见面问候叫“寒暄”……
至于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由于内容太多,下面只举出3个方面。例如,古诗词文化:春,“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夏,“万国如在洪炉中”“如在深甑遭炊蒸”;秋,“万里悲秋常作客”“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自恨不如鸡有毛”。
由于我国特别冬冷夏热,古诗人们在几千年中创造出了中医和中医养生文化,以解决治病健康问题:“世界上没有中医不敢治的病”“中医精华,半在气象”“中医为何能治病,中草药接地气”“中医为何只能诞生在中国”,因为如果没有了春夏秋冬,风寒热燥湿,也就没有了阴阳五行,没有了中医。所以,“中西医差异根源在文化,文化差异根源在自然环境,在气候”。
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载体。但是如果没有大雪小雪、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哪里还会有24节气?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文化公益广告说,“天地有节,风雅中华”。其中的“节”,就是24节气。但影响中华的,何止“风雅”? 所以,广告又说,“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
我国气候中的哲理之趣
其实,在1980年出版的《气象万千》中,我就总结出了我国主要气候资源和主要气象灾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它们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我国季风气候这个矛盾之中,它们可以互相转化。而且我发现,我国冬冷夏热气候虽然于农业和人们生活舒适有不利,以至因此在上世纪40年代,被西方“环境决定论”者诟病为,我国国力“最多二等强国”。但我指出竟然也有大利:“冬冷夏热气候好”“冬干夏雨优越多”。在本书中还得到进一步发展。
然后,我进一步分析了众所不知的,我国最主要气象灾害的大利。例如,“沙尘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5个重大好处,第一次为沙尘暴“平了反”。“台风矛盾论”则讲了它“既是重大灾害,也是重要资源”“台风风暴中心却是晴朗无风区”等5大矛盾。
本书中中国气候中有趣的哲理故事还很多,例如,“干旱地区的洪灾”“小风地区的大风灾害(火车挡风墙和电杆木的铁马甲)”“干旱难道不是资源?”“宁夏地腾奇观”“登州海市为何罕见?”“以风避风的蓬莱‘避风亭’”“吉林严寒冬季中也能举行龙舟赛”,以及“全球变暖中的哲理”,等等。
实际上,全世界最典型的冬冷夏热气候,作为外因,能诞生全世界最特殊、最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最深刻有趣的哲理。不是吗?
读书吧,开卷有益。(作者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