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在湘西喝酒

    贺仲明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1月10日   30 版)

        在今天,随着张家界风景区和凤凰古城的名声享誉海外,人们对湘西已经不再陌生。但在上世纪的湖南人心目中,湘西却是边远、贫困和神秘的代名词。19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我被沈从文《边城》、张行《武陵山下》等文学作品描述的神秘瑰丽湘西所吸引,到湘西工作生活了近十年。虽然年少懵懂,意识不到光阴的宝贵,浪费了不少读书求知的时光,但湘西也赋予了我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给予我很多认知和滋养。喝酒就是其中之一。

        在老家,爷爷和父亲都不擅酒,家里也就没有饮酒的习惯。直到参加工作之前,我都几乎没有喝过酒,但到湘西工作几年,就不知不觉培养出了对酒的感情和兴趣。这完全是得益于一个湘西同事和邻居的“培养”。

        我们单位在郊区,住房条件宽松,两个单身汉住一套两居室,邻居中有不少是已经结婚成家的。我住在三楼,二楼是一对后勤管理人员夫妇,都是湘西本地人,性格都很豪爽,男的姓陈,一见面就让我们叫他“陈大哥”。他们家的最大特点一是好客,二是好酒。在我印象中,他们家大门几乎一直都是开着的,饭桌上也从来没有缺少酒。夏天是几瓶啤酒摆在桌子上,男主人光着膀子,头上吹着吊扇,背上搭条汗巾。冬天则将饭桌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四方火盆,中间架着一个铁锅,里面煮着腊肉和各种蔬菜,手里端着的则是湘西本地特色的包谷酒。这种酒不像米酒那么细腻,但也别有风味。每到吃饭时间,只要我们路过,不管我们是否已经吃过,他们夫妇都要热情地把我们招呼进去,喝上几杯。我既有些畏酒,也感到老是到他们家蹭吃蹭喝,不好意思,所以就有意识躲过几次,避开吃饭时间路过他们家。结果,没几天,就被陈大哥堵在楼道里,问我为什么几天不到他们家吃饭了。我嗫嚅着解释,他就一句话,既让我感动,也让我不敢再逃避:“我们湘西人,来喝酒就是朋友,你要躲着,就不当我们家是朋友。”正是在这几乎每天一顿、或多或少的包谷酒滋养下,我对酒有了喜爱之情。虽然没有到无酒不欢的地步,但一直很期待与好友亲朋一起把酒临风的情景,哪怕只有几颗花生米下酒,也觉得是人生乐事。

        到他们家一共喝了多少顿酒,完全数不清了。说起来,我在他们家吃的还不算最多的。我们一栋楼,住了三、四个单身汉,几乎都是他们家饭桌上的常客。长此以往,我们也觉得过意不去,提出给他们家交点伙食费啥的,但都被他们夫妇骂回来。其实,言谈之间,我们也早领略了他们的心意:我们都是外地来湘西的大学生,平常没有人照顾,食堂伙食不好,他们是同情我们,让我们多增加点营养。但当时我们都年轻,似乎把这种关怀当作自然的事情。一晃之间,我离开湘西已经快30年了,奔波在外,很少再有机会回湘西,加上原来单位被其他单位合并,老同事们都各散四方,我与陈大哥夫妇也没再见过面。然而,陈大哥那句“来喝酒就是朋友”,和他们夫妇那份真挚热情却一直记在心里,就像那杯淡黄色的包谷酒,初入口有些苦,回味一下则有浓郁的玉米香,虽然有些粗涩,但其魅力绝不逊色于昂贵的名酒。

        还有一次,我陪一个做扶贫工作的朋友到乡下做调查。所去的是一个苗乡,生活普遍比较贫困,绝大多数人家房子都很破旧,但每到一户人家,都会发现两样东西:一是火炕上的腊味,二是墙角的酒缸。湘西乡村人住的多是木屋,大厅是人们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墙正中是一个神龛,旁边一副对联。厅正中则是一个大火炕,比平地略低,四面围着一些凳子。火炕的上面,挂着各种各样的腊味——这些腊味的多少,往往就体现着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富有的家庭挂得满满当当,而且包括香肠、猪头、猪腿等各种类型。再穷的人家,也多少挂有几条腊肉。要知道,这些腊肉就是这一家人一年中几乎所有的荤腥。过年过节,或者来了客人,都是从这些腊肉上取材。腊味的位置很醒目,酒缸则放在不起眼的墙角,上面还用稻草或棉衣盖着。酒缸的大小,往往与这家庭成年男性的人数相关。只要看到大酒缸,这家里的男人肯定少不了。湘西地处山区,天冷的时候多,往往半年时间都无法出门做农活。于是,人们最日常的行为,就是围在火炕旁聊天、喝酒,或者呆坐。日子这样一天天地打发过去,酒就成了其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乃至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我朋友很理解村民们的爱酒,据他的了解,苗民之所以那么爱喝酒,与地处寒冷,缺乏娱乐方式有直接关系。他的扶贫动员也是借助于酒。他跟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想喝酒,喝上好酒,就要想方设法,勤劳致富。但显然他的动员没有什么效果,村民们给他的回答是:“我们不想喝好酒,只要每天有口包谷酒喝就行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吃饭时候,村民们端着大大小小的酒碗过来给我们敬酒。

        任何事物都敌不过时代大潮,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苗民们的这种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大的改变。我前些年回湘西,听朋友说,湘西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生活条件有大的改善,也基本上看不到之前那种成天窝在家里喝酒的人了。看来,物质改变社会的力量永远无法低估。只是不知道现在去苗乡,还有没有人请喝包谷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