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1月10日 星期三

    本书全面、系统、富有逻辑地阐释家庭生活的内容、内涵,在庞杂的考古学材料中抽选解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秦汉时期的家庭生活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用考古材料生动重现秦汉时期的家庭生活

    郑佐一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1月10日   31 版)

        《物宜人和: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刘尊志著,科学出版社出版,588.00元

        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在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人文学科领域,以家庭为研究对象的探讨都在不断发展。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提到:“(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到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演进到较高的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将摩尔根的观点进一步解读和阐释,书中一章专论“家庭”的形成与类型,进而探讨家庭这一社会活动单位对于历史演进的作用。家庭这一研究对象也是历史学所关注的范畴,基于史料(如文字演变史,家训、家书等文体,各类古代小说中所见的家庭故事与所反映的观念等等)研究的家庭相关学术成果十分丰富,也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家庭史研究分支。

        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体系当中,考古学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分支,起到了以物证史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时间存续的、相对稳定的大一统王朝,汉代的物质、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并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流行的“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厚葬之风,也为后代的考古与历史研究留下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关于汉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历史文献学的研究与考古学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学界在墓葬制度、生活礼俗、墓葬形制、服装形象、妇女儿童等方面已有深入研究。或许是囿于汉代考古资料的纷繁复杂,系统的考古学视角剖析汉代家庭的研究成果,却相对少有。南开大学刘尊志教授的《物宜人和: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全三册)填补了秦汉考古方向以家庭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探讨的学术研究空白。

        家庭生活面貌最为表层的体现,即是人们衣、食、住、行的活动,此书第四章对秦汉家庭生活的物质内容加以整合概括,并辅以其他内容与丝绸之路背景下秦汉家庭生活内容的考察。对于衣、食、住、行的研究,此书在广泛收集实物资料的基础上,还颇为细致地观察解读了画像石的图案内容,生动地还原秦汉人民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内容。在考古发掘资料中,汉代画像石墓多有庖厨图出土,此书分述炙与炮的烤肉活动,将秦汉时期烧烤活动过程充分还原(选肉、切肉、端肉、烤串、扇风)。多样的烹饪方式也在书中一一呈现:熬、烹、汋、濡、濯,墓葬遗迹遗物中副食品加工(制作曲、酒、酱、豉、豆腐等等)、调味料制作等活动也被纳入此章节,展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百戏乐舞、舞蹈观赏、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被收入“其他物质内容”一节研究。第四章最后一节则是重点分析丝绸之路对于汉代家庭生活的影响,如外来物品和纹饰风格的输入、饮食文化因物质交流而更加丰富。此节之中,汉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对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鲜事物和文化所展现的包容与吸收贯穿文中:新疆和陕西汉墓中的传入食物种类繁多;两广地区汉墓的域外风格珠饰大量出现;东汉时期印度地区的佛教传入,佛道风格杂糅的现象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多有体现……进而通过文化交流的现象总结这种交流的时代特征与后续影响,论述层层深入,结构完整。

        此书不仅着眼于物质生活,也讨论秦汉时期家庭生活的内外交流、精神世界,并单独成章论述分析两个特殊现象(家庭复仇、犯罪现象),以及墓主人身份特殊的墓葬(海昏侯及其家族墓、宦者墓)。内外交流有别于前文所述的衣、食、住、行,其描述重点在于社会生活与生产、政治交流与交往。一方面基于人物身份描述,另一方面基于活动内容描述,不仅仅涵盖了常见的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市肆交易等,更有关于收缴、进奉、赙赗等社会经济生活,手工业工匠交流的相关内容,充分展现了秦汉时期各社会阶层的生活风貌。由物质世界的生活琐事进而转向精神世界的研究,分为社会观念、儒家思想、宗教思想和丧葬思想,几种思想观念既相互渗透影响,又在考古发掘的墓葬材料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在不同等级社会阶层的墓葬中也有着富有差异的表征。

        上述秦汉家庭的生活内容研究是比较常见的日常层面,是相对和谐的内容。而“家庭复仇”“与家庭相关的犯罪及应对措施”两节则是比较“另类”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不安定的一面。因复仇而起的盗墓行为、“鸠占鹊巢”式占用仇人墓葬,主要发生在王朝末期或新莽时期,也是社会环境波动的体现,也是在法理上不为社会大众观念所容纳与接受的恶劣行为。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均有发现的“七女复仇”画像题材,则是一个奇异的现象——一方面这是不为法律所宽容的仇杀行为;另一方面这行为确是为父报仇的“孝义”之行而广为流传甚至上升为墓葬艺术常见题材。家庭和谐与报仇雪恨,和美的追求与血腥的行为神奇地结合,这也是汉代多样的家庭生活、时而动荡的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与家庭相关的犯罪行为,除复仇外,还包含了汉王朝刘姓诸侯的各种谋反行为,有相关行为的诸侯王及涉及官吏的墓葬材料,在此书中也是分析汉代家庭生活的重要材料。而秦汉历史中以宦者身份参与政治生活并封侯者不少,此类墓葬考古发现中的僭越墓葬形制、收养关系、与地主豪强的交流内容,也是此书研究收集材料广泛、详尽的体现。

        最后,此书总结梳理了秦汉家庭的内涵、功能,从家庭生活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上升到家庭与国家的关系,系统阐释了秦汉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下家庭生活中折射出的“家国一体”情怀,紧扣此书主书名“物宜人和”的主旨。由广泛收集的考古学材料,经家庭的人、物、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此书总结了秦汉时期家庭丰富的生活内容、多样的交流活动、包容的精神世界。《物宜人和: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是全面揭示秦汉家庭生活的考古学研究专著,全面、系统、富有逻辑地阐释家庭生活的内容、内涵,在庞杂的考古学材料中抽选解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秦汉时期的家庭生活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或是局限于考古学材料解读的写作手法,秦汉时期考古学材料的公众可及性还有待提升。《物宜人和: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涉及了家庭生活的表与里,如能择其中一部分研究内容做出更为通俗化的解读,或许将会是公众考古学和物质文化史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者系科学出版社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