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之前,鲍坚曾戏称自己是一只脚跨入文学界内,一只脚跨在文学界外。
之所以这么说,在于鲍坚所学专业并非文学,却自幼喜爱文学,发表过文学作品。当他真正进入文学圈内,这一“跨界”反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优势。
2023年5月,鲍坚受命之际,恰逢作家出版社建社70周年。一方面要延续前辈创立的基础和优势,同时与时俱进融入新的思路,这一年对于作家出版社来说,或可概括为发展调整期,工作重点涵盖了三个方面:选题策划、发行和宣传营销。
过去的一年,名家力作和畅销书选题持续推进,鲍坚以通俗的方式归纳为“有名”和“有利”,前者指社会效益,后者指经济效益,合二为一,才能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图书。而如何把这样的好书信息传递给需要的读者,要靠发行和宣传的推动。
作为中国作协的下属机构,作家出版社在团结作家、服务作家方面有天然的优势。长期以来,作家社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对于好书的发现有敏锐的眼光。秉持“为文学精品提供传播阵地,为人民群众出版好书”的出版理念,他们以专业精神和服务姿态,赢得了作家们的信任。而作品出版后,对于好书的发现、发掘,让图书的思想性、艺术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充分展示其社会意义,作家社也有相当的优势。迄今,作家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各类重要奖项近百项,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很多行业疫情过后会有反弹,比如旅游、餐饮等,但出版业恰恰相反。在鲍坚看来,出版业自身内卷严重,受到下游各种销售渠道挤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而激烈的竞争,出版业对于互联网传播的依赖越来越强。“这一影响实际上重新开创了一种新的阅读习惯,引导读者的短阅读或者说碎片化阅读。本质的意义在于,读者对于阅读内容的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期待。”对此,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阅读方式变化了,阅读内容的需求仍然存在。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装食物的器皿发生了变化,但是对食物的需求不会变化。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如何适应读者。互联网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文学发展应当有这种方向性的考虑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即在短阅读的有限时间内把传统的表达高度浓缩化,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获得阅读的乐趣。传统出版业有复兴的潜质,但是能不能做到复兴,一看理念,二看能力,不光是业务能力,还要有适应科技发展进步等方面的能力。
鲍坚经常给同事们灌输一个概念:我们要找到读者在哪里。读者可能在传统纸媒,更多的在互联网,在自媒体,比如说知乎、豆瓣、微信、微博……这些都是读者温馨的家。我们应该下功夫凝聚潜在的文学读者。读者在哪里,就把宣传营销做到哪里。所以,文学不管是传播还是销售发行,都应该关注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并摸索和掌握其规律。
新的一年,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单位,作家社将按照中国作协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有效发动和推动,着力引导作家在把握思想性的同时着重提升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挥各地作协、社会各界、文学期刊和出版社的参与热情,为创作计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作家社的头等大事。鲍坚介绍说,2024年作家社有望推出刘庆邦的《花灯调》等一批新的精品力作;除原有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之外,作家社继续在对青年作家培养方面发力,设立基金用以扶持青年作家的作品出版。简单概括为“青、新、基、重”,即青年作家、新作家、基层作家和重点作品,继续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进一步转变编辑出版工作思路,加强选题策划,用好新中国浪澜壮阔发展历程的题材宝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息的题材宝库,在传统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做加法,出版更多有内涵、有底蕴、有知识、有趣味的畅销书和常销书,不断做大做强作家出版社,用文学之光铸时代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