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文学是有力量的,除了作家的书写,也需要文学研究者的创新。

    文学研究如何理论创新?

    刁克利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20日   18 版)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张剑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自2019年陆续面世以来,无论是体例框架及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内容及视野,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可。总主编张剑教授提出的“外国文学研究如何理论创新?”问题得到了作者们的积极回应。瞄准学科前沿,每一个核心话题都界定了清晰的研究领域,起到了拓展批评视野、引领前沿探索的作用,让读者感受并见证了丛书的中国特色和理论的本土化的努力。

        丛书作者中有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有获省部级奖项的。《战争文学》作者胡亚敏牵头申报的“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入选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韦清琦、李家銮合作的《生态女性主义》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陈丽的《空间》获评2021外研社年度好书、《中华读书报》2021年度15种社科和纪实好书,她还荣获2022年爱尔兰政府颁布的“总统杰出服务奖”;刘岩等人所著的《性别》获第二届“王佐良外国文学研究奖”提名;笔者因拙作《作者》的内容亦在2021年荣获何建明中国创意写作奖理论奖特等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这套丛书举办了多场学术座谈活动,有上千位教师、同学通过云端多平台参与“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走向批评实践”高峰论坛,同丛书主编、作者就文学理论的核心话题与批评实践展开研讨、对话。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的当代特征

        现实生活瞬息万变,社会不断发展,文学研究也随之不断呈现新意,重新关注以前被忽视、被遮蔽的话题。研究热点和前沿话题的形成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种:旧事重提,旧题新解,新事新声。要把这些释义丰富的话题解释清楚,一方面要厘清其自身的发展脉络,阐明其重要性及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解释围绕这些话题展开的争论与辨析,从梳理、阐释及例示中,探究话题的深度和广度。

        其一,旧事重提,传统话题出新意。所谓旧事重提,是指随着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思潮的演变,本已沉寂的话题死灰复燃,重新成为热门话题。比如陈红、张姗姗、鲁顺的《田园诗》、杨国静的《伦理》等。

        田园诗的存在已有两千年历史,工业革命使得田园诗的语境不再,田园文学无法继续田园童话。而它重回视野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环境主义运动引发的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普遍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理论出现至今的二十余年是田园文学真正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阶段。吉福德创新性地提出后田园概念,将田园诗歌与生态诗歌连接,突破传统田园概念时间和题材上的限制。田园诗由文学体裁完成了到类型、到观念的转换。乡村自然环境与现实环境的距离、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自然与文化的关系等,成为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传统田园诗歌和当代生态文学中的田园主题的方向。将田园传统和生态关怀结合起来,中国的自然诗学研究也大有可为。诗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自然与文化的相对性都是可以进一步展开的话题。

        其二,旧题新解,拓展已有的领域与边界。旧题新解指的是已有话题在研究范畴和热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范畴,拓展理论与批评的边界。比如胡亚敏的《战争文学》和孙红卫的《民族》等。

        现代意义上关于战争的话题,并不是阐述胜王败寇的观点,也不只关乎正义与否的辩论。战争不仅与军事,也与社会各个方面有关。战争及战后需要政治、经济、民族、社会、文化与心理重建,战争带来的难民和流散群体引发了难民、移民危机及道德恐慌等实际问题。因此,对战争作为核心话题的讨论可以延伸至诸多议题:战争与民族建构、国家认同、战争与难民、战争与环境生态等,以及记忆书写、创伤叙事、暴力书写、大屠杀、犹太集中营、道德哲学、伦理责任等。这些都是战争文学带来的领域拓展,战争这一古老话题也被赋予新解。

        其三,新事新声,阐释被遮蔽的话题。新事新声指针对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文学理论研究发明新的术语,提出新的阐释。这类话题展示了崭新的理论地平线,打开异于往常的思路和方法。比如陈丽的《空间》和张金凤的《身体》等。

        20世纪70年代后,城市化、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网络通信技术和交通发展等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与空间直接关联的现实问题:土地规划、城市建设、环境污染与保护、流动人口、居住环境与房产价格等。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在过去,空间被视为凝固和静止的,而现代空间具有流动性和无限的丰富性。

        福柯指出了空间的同在性特征。哈维提出时空压缩的理论。列斐伏尔总结了感知空间、理念空间、生活空间等三种空间。后现代社会衍生出多种空间混合交织,形成超空间,与超现实相关联的术语如类像、内爆、符码拟真等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为了应对人处于这种超级空间中的迷失感,詹明信提出认知图绘的概念。与后现代超空间理论相呼应,也演绎出了另类空间、异托邦、第三空间等不同措辞和思考,突出了当代空间的不确定性、包容性和混杂性。超空间同时影响到了后现代都市研究、后殖民文化理论等。空间作为一个核心话题,像从魔法瓶里被释放并弥漫开来,任何一个话题都可能受其关联与影响。这是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共有的当代特征之一。

        其四,新意迭出,多学科相互激发、碰撞与催生。身体是又一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话题。它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新发现却是借助于社会学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及商品化过程,催生了身体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兴起。创刊于1995年的《身体与社会》直接促进了与身体相关的多个交叉学科的兴起。

        身体由物质实体而文化社会化,超出了医学生理范畴而具有了人文研究价值,身体研究成为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身体理论在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领域的研究日益丰富,吸引了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从身体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展开的领域有身体叙事学、身体社会学、身体工业、身体女性主义研究,以及西方文化与身体等。性别、种族、消费视域下的身体,科技与身体,文学与身体,身体叙事学,身体修辞学,身体的社会规范与文化隐喻等,构成方兴未艾的研究方向。主张天人合一、心身一体的中国智慧,在身体研究中应该能够贡献独特的力量。

        其五,面向未来,多学科融合与话题互文成趋势。当代社会中,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不断涌现,相互影响。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核心话题的发生发展需要多学科的相互激发和融合,且从中受益,也推动文学批评理论走向更深更广。

        比如《战争文学》与《空间》,二者存在诸多研究议题的融合与互文。战争改变人们依存的空间,转移人们的现实空间,也构建地理政治空间。权力通过战争操纵空间配置、流动和变化。战争文学的空间不仅是地理上的,也存在于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等隐形空间之中。世界格局、国家边界、民族认同、个人身份的改变、社会阶层转变、战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都是战争文学的空间拓展研究。《空间》同样不断拓展理论,进行多学科的融合。社会形成和创造了空间,空间反过来影响社会构造。空间研究出现了性别分层和阶级、种族划分,与后现代、后殖民女性主义交叉杂糅,与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艺术史关联,带动了地图绘制等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新术语新释义:真实和想象的地方、图绘、地貌、边疆、边界、越界、解辖域化等。

        思考:批评理论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新理论产生于学科的交汇与融通。有时候是文学启发了人文理论,有时候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给人文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观点和方法,比如身体、书写、生态女性主义、性别和空间等话题即是如此。其他学科领域让文学研究发现了新的资源,重新审视文学作品和作家创作,重新界定文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更有效地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

        这也说明文学研究不能割裂文学与社会、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联系。文学是现实问题的反映和人类状况的描写,是人类生活和命运的记录、摹写和探索。理解人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基石。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领域都会和文学产生交际,一切有关人的学科新成就都有可能被文学批评理论吸纳。随着新学科领域的诞生和知识领域的扩展,知识新形态的涌现和传播媒介的更新,文学研究必然兼收并蓄。百川交汇终入海。各类学科的发展都将有利于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受益于各学科的发展,以及文学研究能否反向作用或反哺其他学科领域?这需要文学研究者的理论创新和批评视域的扩展。文学是有力量的,除了作家的书写,也需要文学研究者的创新。

        理论创新要求研究者关注现实,保持对新现象新问题的敏感。学术问题来自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也阐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现今的学科发展趋势,研究者还要善于借助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论,触发、激活自己的专门知识。批评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相反,它需要多学科互文互鉴,交汇融通。

        任何核心话题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都是社会文化及文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和结晶,有其内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定的价值与贡献,各有值得研究、借鉴之处,有利于拓展理论视野,更新批评方法,推进文学观念,提高思辨能力,增加研究维度。

        也正因为如此,对任何核心话题的经典观点都不可迷信,不可迷恋,不可盲从。时过境迁,随着当初产生这一核心话题的历史文化条件和语境的变化,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学范式的出现,必然产生新的核心话题和理论范式。这也说明了理论更新的必要,核心话题的更迭、修订甚至替换的必要。毕竟,文学长青,话题恒变。

        要有建构和革新核心话题的勇气和自觉意识。理论产生于现实,批评话题随时代而变。建构和变革的勇气要求我们深刻理解现实,把握核心话题产生的基础和语境,准确提炼理论与方法。基于现实的变化,从一个话题引发的观念冲突和论争开始说起,旧话重提,旧题新做,新事新言,都可以对经典话题进行阐释、补充和质疑,甚至挑战与交锋,进而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创想。这是理论的精彩,也是话题本身的魅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