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傲慢与偏见》中的“伦敦城”

    龚龑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20日   13 版)

        小说最后写道:“达西和伊丽莎白真心喜爱他们。两人也十分感激他们,因为多亏他们把伊丽莎白带到德比郡,才促成两人结为伉俪。”奥斯丁的粉丝猜得出,“他们”是指伦敦商贩加德纳夫妇。奥斯丁大部分小说,都少不了伦敦的影子。一般而言,伦敦施展的影响,多是邪恶的。在早期未完成的短篇作品《凯瑟琳》中,伦敦是充满“各种恶习的温室”,晚期之作《劝导》里的斯密斯太太,在这里经历了数不尽的心酸和苦楚。《爱玛》中的伦敦,其缺点主要是“空气污浊”。这样看,《傲慢与偏见》似乎是一个特例,以社会地位不高,但人品、见识值得尊敬的伦敦商人加德纳夫妇收束全书。

        奥斯丁之于伦敦的文学想象,离不开亲身经历。奥斯丁造访伦敦十几次,尽管逗留的总时长不超过一年。若以落款地址为准,她现存的160封书信,30多封写于伦敦。信中提到的伦敦地点,最北部的是亨顿(Hendon,莉迪亚和威科姆若要去苏格兰“婚姻登记”,必然经过此处),最南端是斯泰瑟姆(Streatham),这两处在18世纪末都是偏远村庄;西部边界言及切尔西,这是新打造的时尚郊区,奥斯丁的二哥亨利曾住在此处;东部提及“慈恩堂街”(Grace church Street,加德纳夫妇安家于此),从这里步行可至伦敦塔。

        奥斯丁更是灵活调用时人的“傲慢与偏见”,尤其是那个铜臭味的“金融城”。“金融城”或“伦敦城”的面积有限,它的城墙西起弗利特河(河早就干涸了);南临泰晤士河北岸,商栈卸货极为方便。东部自伦敦塔向西北延伸,北面边界就是今天地图上标注为“伦敦墙”的那条大道。当然,这只是个大致说法,实际上,在这个准正方形的西北角,有一个较大的缺口。

        城墙内是星罗棋布的加工厂和贸易站点,五花八门的商品批发和零售集散地,不必说,能工巧匠从英国各地和欧洲各国纷纷云聚于此。绸布商、纺织品商、男女时装的制作和销售商等,占据了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衢,Cheapside,按字面意思可译为“市场大街”,East⁃cheap则是“市场东街”。黄梅将前者译作“器铺塞”,很形象,音、义兼顾,富有画面感。若干南北向的小路和“市场大街”纵横交错,观街道名,就可以看出昔日商业之繁盛,比如“牛奶街”“木材街”“面包街”等,不一而足。

        四大农贸市场,也是沿这条中轴线一字排开,从最东面的新门,直到最西头的艾德门:新门市场以卖玉米、鲜肉为主,“器铺塞”市场专营蔬菜和乳制品,斯道克市场(the Stocks,后来的伦敦市长官邸)“主打”鱼类和肉类,铅顶厅(Lead⁃enhall)市场的兽皮远近闻名,也被用作粮仓。布匹交换所,设在市政厅附近。肮脏难闻的商品及其经营者,被迫移至伦敦城的边缘地带。酿酒商、磨坊主和织染工,主要分散在泰晤士河岸;木匠、制革匠、铸字工、印刷工等,则被挤到北部区域。东部围墙之外,是制砖工、军械制造师、造船匠、码头工人的定居处。活牲畜交易,太脏太吵,只能安置在城外,比如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凯瑟琳夫人和宾利姐妹,他们的势利态度,可想而知。尤其宾家二小姐,故意当着达西讥笑伊丽莎白的舅舅(加德纳先生)在“器铺塞”街开店。不过,这类人眼中的俗物,伦敦市民却引以为傲;他们向来重视商业,对精打细算、讲求实际的能力,另眼相待。历史地看,伦敦城一直具有独特的商业和行政管理特色,这在中世纪就已经形成了。伦敦的地位,类似于郡,亨利一世治下,它就拥有自己的郡长,并以包税的方式保有米德尔塞克斯郡。伦敦城的民众信心满满:这里绝对自给自足,不必看国王的脸色行事。直至今日,本地居民仍然秉持此等信念,正所谓“大伦敦,小英国”。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贵族和大商人为躲避瘟疫和火灾,纷纷搬出去,向西迁移,上流社会引以为傲的“西区”(West End)渐渐成型。在大火吞噬和重建过程中,城里的贵族遗迹几乎消失殆尽,而商业因素更加突出。《傲慢与偏见》赞美加德纳这类店主,仿佛商界中下层新人已经获得了社会认可。

        奥斯丁笔下的“伦敦城”究竟啥样子?《伦敦传》的作者阿克罗伊德告诉我们,“在东印度公司大厦周围,矗立起了英格兰银行、皇家证券交易所,以及其他商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个新的商业化城市即将崛起”。其实,多数新建筑是原有地基上的重建之物。大火过后,雷恩爵士曾设计了一个崭新的伦敦,他的图纸还在,一切规划得井井有条,但根本无法实施。因为要统建,就得将部分地产收归“国有”。没有人会同意,就算同意,国王或者政府根本无法支付这个天价的账单。英国人的产权意识很强烈,很清晰,房东和租户纷纷展开争论,确定原有房子的地基边界、赔偿款项和各自责任等等。争来争去,在旧地基上重建,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伦敦城民众的商业意识浓厚,况且,伦敦的商业关乎全国命运。当时的立法,要求三年之内修建完毕,否则就要另行征税。1670年,大部分重建工作均已结束。

        重建原则,同样是以实用为主。比如强调建筑材料的防火性,重点改造那些百转千回的弯弯道,疏通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路段。真正另辟的新路寥寥无几,破土动工仅仅是为了方便马车在狭窄的街道上顺畅通行。当然,1667年的《伦敦重建法案》明文强调:“要更好地规范和美化”,它对新建筑的临街尺寸、户型、面积和高度等方面,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严格控制。结合小说和该法案,读者便可对加德纳夫妇的寓所兼店铺进行一番想象了。

        《法案》规定:位于“主要街道”的房屋,必须是四层;在“重要街道”的,则是三层。小说中三处提到加德纳夫妇家。前两次笼统提及,第三处最重要,可以精准定位。伊丽莎白关心自己的姐姐简,要和舅妈一起回伦敦,小说写道:“他们一大早就动身,想在午前赶到慈恩堂街。当马车驶近加德纳先生的家门口时,简立在客厅窗口望着他们……一排男女小朋友立在楼梯上,他们急着想见表姐,在客厅里待不住,可是一年没见面了,又有些难为情,没有再往下走。”(2:4,第二卷第四章,下同)另外,加德纳夫妇写信的地址,也可以佐证。他们家住在“器铺塞”街附近,准确说是“慈恩堂街”上的门脸房。这两条街道,都算得上是“主要街道”。

        把加德纳夫妇安排在此处,不外乎两个原因。临街,是为了方便买卖,招揽顾客之外,这里还可摆放商品,储存货物。有小说为证:加德纳先生“靠做买卖营生,成天守着自己的货栈”。(2:2)一般说,“商住”两用房,门脸比较窄,纵向朝后延伸;背面有一小块地,可作为小院或者花园。在狄更斯的小说里,“伦敦城”商人都将账房设在底层,二、三层是卧室,家庭主妇不辞劳苦地浇灌着楼房后的小花园。

        再者,四层楼意味着更多的居住空间。不妨推算一下,加德纳夫妇,三四个子女(“一排男女小朋友”),再加上两位侄女也要暂时住在此处。总之,不少于八口人,这还不算家里的仆人、雇工等。一般说来,沿商业街修建的寓所,哪怕是底层,也没有大厅,每层都简单地分为前、后两小间。底层当店铺和仓库,上面楼层用来起居,基本原则就是,将空间经济、实用地塞入狭窄且垂直的建筑中。

        这种布局还挺流行,“西区”的排屋,也是如此。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广场的新楼盘,其平面图都是矩形的,一概是前、后厅构成,外加楼梯口;楼高均为四层,主体是砖砌的,分隔墙较厚,这是为了防火。它的半地下室,一般用作厨房,仆人在此聊天、用餐;阁楼可储藏杂物,有时也住仆人。垂直板楼,是新奇之物。斯威夫特曾经前往圣詹姆斯广场(这是最高档的西区楼盘),造访那里的奥蒙德公爵,他写道:“早晨,我去了楼上,起先,我在楼梯下见过奥蒙德公爵,然后攀上两节楼梯,面见公爵夫人;继而,我又上了一段楼梯,拜访贝蒂小姐;本打算让她的侍女上阁楼,以便我和她单独待个把钟头,可她年轻且漂亮,不肯上去。”

        伦敦城受到西区居民的嘲笑,因为这里的打造者并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师,而是砖瓦匠、木匠、石匠或者普通玻璃工。室内的楼梯设计,千篇一律;栏杆、吊顶样式,大同小异。开发商巴尔本有言,他一眼就能看出每栋楼房的主要建筑师是干哪一行的。当然,这样的寓所和室内装修,无碍于加德纳“做买卖”和达西“办正事”。这两处引号对应的,是同一个英文busi⁃ness。达西自称是businessman,他和加德纳初遇即能找到共同语言(不仅仅是一上午的垂钓),处理莉迪亚私奔事件,他俩密切合作,心领神会(达西可看不上自己未来的老丈人)。难怪黄梅说,business一词构成这本小说的母题,修正着“绅士”的定义。

        在伦敦城里,加德纳的寓所,算是中间档次。高端建筑的居住面积大,采光条件好,周边环境比较安静,按《法案》的规定,这类一等宅子要建在主要街道旁边或者街区里面,多为二层或三层。它的底层,是两间带石质或者木质镶板的豪华大客厅,一段宽大的橡木楼梯半旋转而上。这里有做工精致的盥洗室,废水经由排水管直接流入花园的污水坑;独立的庭院当中,还凿出一眼雅趣十足的小喷泉。这类宅邸的主人,何许人也?18世纪的“伦敦城”正在迈向金融中心,“政、商一体”的大腕人物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可以借助行政权力来实现行业的垄断,而政府则要利用某些“法人”来推行货币政策、发行国债。

        加德纳“网点房”的外观,也可以推想。外墙的屋檐设计,或许会稍显粗糙;铺户自然少不了匾额或商标,它通常是巨大的金属制品。二楼的阳台,会探出两三英寸,《法案》规定,阳台之下须设斜棚,免得顾客或行人被雨水淋湿。若沿着“市场大街”或者“慈恩堂街”前行,你会发现,两边的楼房就像一道齐整、漂亮的屏风,将内侧区域遮得严严实实,这也是“规范和美化”的目标之一。

        “寸土寸金”,这道理伦敦人早就知道。沿街建筑背后的每一寸空地,都被高效利用起来,修建各自的庭院、花园、水池子,或铺设便利的小路和过道。当然,也有些破落不堪的屋舍,曲折蜿蜒的小巷。原来大户人家的花园,已经被拆除,改造成普通劳工支付得起的简单居所。艾塞克斯宅邸(Essex House)原本是一处都铎式豪宅,兼有几座优雅的庭院,一直延伸到泰晤士河边。开发商巴尔本统统将其夷为平地,不到半年,这里冒出了无数廉价的屋舍。

        读者也许会好奇,究竟威科姆和莉迪亚藏身何处? 两人最终在坐落于“市场东街”的圣克莱门特教堂(St Clement’s)结婚,因为威科姆在这个教区有住处(3:9),但奥斯丁没有给出具体的街道名(3:10)。他俩最初在沿街店铺背后的“小巷”中隐匿了两周,达西的消息远比加德纳灵通,很快发现了他们的踪迹。达西和这两位分别进行了紧急磋商,既然无法说服莉迪亚放弃结婚的想法,就只能支给威科姆一大笔钱,前提是,他必须得明媒正娶莉迪亚。莉迪亚后来说,她不得不在加德纳家再待上“无聊的”两周。看来,他们是通过“普通许可证”结婚的,1753年的《婚姻法案》规定,其中一方当事人要在所住辖区待上四周才能获得这类许可证。如此一来,就不必提前三周在双方各自教区张贴“结婚告示”,以免惹人眼目。结婚当天,莉迪亚一度心急火燎,按照法律规定,仪式须在当日12点前结束。达西办事极为干练、周全,如果加德纳不能及时赶来“送嫁”,他也可以亲自出马,代为料理一切。“普通许可证”恐怕少不了达西插手,至于威科姆从“民兵”转为“正规军”,更是达西的功劳。加德纳太太算过一笔账,达西替威科姆还的债务“远远超过一千镑,而且,还在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她一千镑,并给威科姆买了个官职”。

        当时的“市场东街”,常住人口不多,小巷交错,在此地藏身,不易被人察觉。达西瞒着心上人伊丽莎白,亲自跑到这个“污浊之地”,事后想起来,伊丽莎白唏嘘不已,“污浊之地”正是出自她之口。伊丽莎白十分迷人,她内心的纠结,唯有精明的加德纳太太看得真真切切。舅妈曾警告她远离威科姆,不要贸然卷入“一场缺少财产支持的极不审慎的爱恋纠葛”。

        这对男女从布莱顿私奔之际,曾有过多种打算,行踪不定。他们有北上苏格兰的想法,这无异于“逃婚”,全家人为莉迪亚提心吊胆,本奈特下定决心,不认这个女儿。“市场东街”离“器铺塞”和“慈恩堂街”不远。两条街上客栈颇多,为前往肯特、多佛或者欧洲大陆的旅客提供住宿;细读小说,很难说威科姆没有一走了之的意思,不要忘记,他厚颜无耻地把“私奔”完全归罪于莉迪亚。此人若想逃脱,机会多得是,因为此处正应了旅客们的需求,交通十分方便,每天有四十八辆马车从就近旅馆出发。他仍然指望另攀一门亲,大发一笔财。

        达西能做的,加德纳夫妇都能做到,他们不差钱。这对夫妇的高明在于,不能让达西失去这次“将功补过”的机会,达西一度认为,公开揭露威科姆的隐私,未免有失尊严。如果完全是加德纳夫妇出钱、出力,伊丽莎白就不会那么感激达西,她的确有那么一刻,后悔过早对达西说出了家丑。奥斯丁不仅把故事讲圆满了,还借着达西为威科姆和莉迪亚东奔西跑的机会,带读者走了一遍她心中的伦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