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非常真诚地欢迎各位学界朋友前来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建系十周年的学科建设研讨会。
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在2013年成立考古文博系的举措,应该是在经历了近十年学科发展的艰苦积累后的一个具体成果。这里我只就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负责人期间,学科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单汇报。
2004年,经当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的成崇德教授和院长陈桦教授的多次盛情相邀,中国人民大学以“高级人才引进”的方式,于2004年6月将我作为学术带头人调入学校,在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同时,在历史学院创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2004年秋冬季节,为了给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筹措展品,我和成崇德教授等连续四次开车出行,在北方地区征集文物约5500件(套);2005年1月,学校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由我担任所长;同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2006年,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启动了历史专业本科生和考古专业研究生的田野考古实习;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北国春秋”展览开幕,正式宣告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的建成,纪宝成校长兼任馆长,由我担任副馆长;2010年,获准设立考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11年7月考古学获教育部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同年9月设置“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生;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成为中国考古学会团体会员;2013年1月,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考古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并正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我担任首任系主任。至此,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形成了完备的本、硕、博学科培养体系。2014年,我们创办了《北方民族考古》集刊。
高校考古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田野实习。我从2006年开始,在当时的历史系主任李小树和副主任刘后滨的支持下,倡导和组织实施了历史专业本科生和考古专业研究生的田野考古实习。2006~2008年,得到了河北省文物局谢飞副局长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曹凯所长的鼎力相助,有四届学生在保定和邯郸进行了考古实习。2009~2011年,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宋大川所长的支持下,于北京市范围内进行了三届学生的考古实习。为了规范本科生的考古实习,我们开始尝试建立长久性的考古实习基地,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通力配合下,我们于2012~2013年,在朝阳市的金宝岭遗址安排了两届学生的考古实习。至此,在其他老师和合作单位的配合下,我连续八年带领九个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田野考古实习,初步建立起了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考古实习的基本规范。201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在辽宁喀左县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五年后的2019年,我们根据需要又将实习基地移到了山西大同的吉家庄。
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支撑是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自2004年始,在历史学院陈桦、孙家洲、黄兴涛三任院长的积极支持下,先后加入人大考古团队的师资有:2004年6月,郑州大学博士毕业从事秦汉考古并专门研究匈奴考古的马利清;2006年8月,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专攻夏商周考古的张明东;200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研究长城地带汉魏考古的王晓琨;2010年8月,吉林大学博士毕业专攻体质人类学的张林虎;2011年8月,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研究城市与宋元考古的刘未;2011年9月,几经周折将专门从事东北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吕学明研究员调入;2012年8月,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专门从事两周考古的曹斌;2012年9月,聘任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毕业专门从事历史时期城市考古和遥感考古的森谷一树;2013年初,由北京师范大学调入从事汉唐和北朝考古的李梅田副教授;2013年9月,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出站专门从事西域和楼兰考古的陈晓露留校;2014年9月,聘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毕业专门从事区域性考古学调查研究的丁山(James Williams);2015年8月,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出站专门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动物遗存研究的仪明洁留校;2015年11月,由吉林大学调入专门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和考古学理论研究的陈胜前教授;2018年8月,聘任英国伦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的专门从事汉学与东亚艺术史研究的比利时籍博士魏离雅(Lia Wei);2018年3月,由北京联合大学调入专门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和早期中国研究的韩建业教授;2020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入专门从事城市考古与古建研究的王子奇博士;2020年11月,调入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专门从事北方民族考古和遥感考古的任冠。此外,为了加强博士生培养的规模,自2011年起,校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研究员为教授、兼职博导;自2018年起,校聘北京联合大学陈悦新教授为兼职博导。
这个师资团队,覆盖不同年龄层次和专业方向,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次和科研布局。因此在成立考古文博系之初就结合学术力量的实际,设立了北方民族考古、先秦考古、汉唐宋元考古、文博科技四个教研室,这一安排当时就得到了吉林大学林沄先生的赞扬。
在学术研究上,考古文博系不仅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学术力量集中、优势突出,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在史前考古学文化、早期中国研究和考古学理论探索,以及汉唐考古和西域研究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果。本系教师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各级别项目、北京市社科联和教育部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基础研究之外,多年来本系师生主动参与南水北调、西部开发和多省区的配合基建考古项目和诸多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工作等,先后与北京、河北、湖北、上海、浙江、重庆、内蒙古、辽宁、新疆和江西等省区的兄弟单位合作,实际主持和参与的田野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近60项,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考古与文博实习基地”。获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后,又从国家文物局申请到辽宁、河北、新疆、山西等地区的多项田野考古主动发掘项目。近些年,通过学术访问、合作研究、举办学术会议和讲座等方式,与俄罗斯、蒙古、美国、瑞士、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同时开展了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研究机构和相关高校的境外考古发掘、调查项目。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已形成了自身的教学特色和研究专长。2014年,我被遴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2019年被新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遴选为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截至目前,我培养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有31人、硕士研究生105人、博士后7人。我要求我的研究生不止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田野实践,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为和人文情怀。这些年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我感到满意和宽慰。
近20年来,在学校和学院的重视与支持下,仰仗考古学界和国内各高校同仁的鼎力相助,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作为中国考古学界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得到了学界同行的认可,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此,根据全国高校考古学科的不同特色,我们确立了“立足北方,重视西域,挺进中原,发展长江流域”的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相应的成果。
(本文是作者2023年11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建系十周年学科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