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剑胆琴心写高原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1月29日   19 版)

        《走过青海》,姜峰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58.00元

        ■刘成友

        做一名新闻记者,行万里路、叩百家门,逢大时代、访人间情,是人生之幸。发展变革,时入笔端;世情冷暖,尽收心中,丰富且充实。可是天天行走奔跑的状态,也容易让人身心浮躁坐不住,静不下心,对很多事物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什么都了解一点,却知之不深、不求甚解,更谈不上揣摩研究。也因此,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提倡要当研究型记者,学会“打一口井,直至挖出水来”,不断深度聚焦、沉淀积累,才能花繁果硕、收获累累。

        《走过青海》一书,就是人民日报记者姜峰历时六年打出的一口“高原深井”。说“深井”,是因为井水深澈,包罗青海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映照作者的用心和才情;说“高原”,是其视野和立意高远,既让人欣赏到山河壮丽、文章之美,又识见作者坦荡的心路历程和阔大的境界情怀。

        这是一名记者“在路上”状态的记录。六年如一日的行走,换来了这本厚积薄发的书。作者四上可可西里深入无人区腹地,六次到访三江源头,这些神秘而令人向往之地,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缺氧程度远非常人可承受。他跑遍了青海省全部8个市州45个区县,期间两次突发脑血管痉挛。可以说,这本书首先是强“四力”的成果。作者用踏石留印的脚板功夫,深刻诠释了“在路上”三个字的意涵:“在路上,看似是最基本的要求,却是记者成长、成才最浅近也最难学的法门,好记者烂笔头,没有捷径,只有苦功。”

        学问气象,充溢于字里行间,让这本书大气磅礴、深邃丰富。强烈的探究意识、执着的叩问姿态,使书中处处绽放着思想的花、体悟的果。它是行走的成果,却不是新闻作品的结集,新闻是易碎品,简单的新闻汇集,其价值会随着时间推移大打折扣;它是探究的硕果,走到哪里,作者就把问号带到哪里,问天问地问人,求索未知世界。

        “好的记者,不应仅仅满足于在路上的状态。除了赶路,还要学会抬头看天、低头体悟。”即使坐在行驶的采访车里,姜峰通常也是手不离书,看上几页,思索一阵。都说记者是个忠实记录者,姜峰同时也是一个深度观察者,更是一个探究思考者。山川风貌、风土人情,他有观察,说黄河九曲第一湾向东南而下“回心转意”,“才让中国北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河,也才有了孕育中华文明两大水系的分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他有思考,他说青海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大身子”发展得不够平衡、“小脑袋”发展得不够充分;社会变迁、文化因袭,他有勾勒,谈古汉中被划归陕西省,认为这“事关和平稳定大计,是中国厚重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艺术”;生态变化、历史钩沉,他有建言,拿三江源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比较,入情 入 理 分 析 何为“中 国特色”……这样的思想火花在文中比比皆是、随处迸射。

        文化情怀,浸透笔墨意绪,让这本书厚重开阔、诗意隽永。青藏高原最适合夜观星空,作者又何尝不是在用博大的襟怀,观照华夏文明历史的天空?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作者全身心拥抱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高原,细细品味探究它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地名、一个传说、一座寺庙,在他这里都有个说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破解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前进不止的密码。姜峰融入其中、乐此不疲,拾珠萃玉、情怀尽显。

        在高原采访,姜峰经常身穿迷彩棉服,戴一顶宽边牛皮帽,两侧帽檐高高翘起,紧贴帽筒,雄风飞扬,一股浓郁的西部牛仔风,腰身不离两把“快枪”:一把是电脑,一把是相机。他与高原汉子们一起,品青稞酒,唱信天游也唱藏歌,唱鸿雁唱驼铃送战友,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同事,而他在高原上坚守了整整六年,走遍大江大河,惯看草原春风。

        人生俯仰皆诗意,剑胆琴心情与共。这个来自燕赵之地的汉子,有慷慨无悲歌,他在雪山放歌,放歌新时代,用才情和执着,写就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高原诗歌,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豪气干云又心细入微的西北汉子。

        多元笔法,造就佳作美文,让行文优美耐读、张力十足。它有游记的广博趣味,或信手拈来或娓娓道来,耐人寻味;它有散文的优美灵动、从容纡徐,不落窠臼、美不胜收;他把历史讲成故事,旁征博引却生动可感;他把新闻写成美文,把随笔写出味道,酣畅洒脱又收放得体。

        姜峰做新闻报道,一直追求“文字的张力”。这本书同样贯穿了这种美学追求。语言张力,体现在短平快的句式、多变的表述、丰富贴切的修辞,造就富有质感的文字,给人美的享受,也可见作者对语言的驾驭日益娴熟;结构张力,体现在作者对叙述节奏的掌控把握、谋篇布局的匠心营造,以及在动与静、引与发、收与放之间的巧妙平衡;情感张力,体现在人物情感的立体、多层次呈现,对如何写出一种“丰富的痛苦”“螺旋式向上”“缠绕式发展”的情感,作者颇有心得,也给人启发。

        清代叶燮论艺术家创造,有“才、胆、识、力”之说,缺一不可。对此四境的追求与探索,姜峰充分践行在他的作品里。对新闻记者们来说,如何深化新闻报道以及拓展报道之外的空间,这本书无疑也给人深刻启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