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田野追本溯源 考古铸就华章

    孙丹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1月29日   10 版)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18~2020、2021、2022等3册),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是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战略布局项目之一,是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后又一重大考古课题,它聚焦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问题,目前已策划18项重大考古项目。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系列图书,详细公布了“考古中国”部分项目取得的重大进展。筚路蓝缕的考古人以面朝大地的坚韧执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研究精神,用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百万年的人类史

        人类的起源与扩散是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我国境内一系列人类化石、石制品的发现与研究,从超百万年的古人类一直延续至距今一万年的现代人,丰富了我国大地上百万年的人类史。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距今19万~3万年的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勾勒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进程。河北蔚县下马碑遗址发现约4万年前的研磨赤铁矿颜料遗迹等证据,显示早期人类已经有了技术和行为复杂化的表现。河北泥河盆地逐步构建起距今176万年至距今1万年间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框架。这些发现与研究丰富了我国超百万年的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阐述了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及其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史前时期的历史不见于文字记载,完全依赖考古学的发掘与阐释。一百多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将我们一无所知的史前历史逐渐勾勒得清晰;中华大地上,经过考古人发掘、研究后的一处处遗址,构架起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康保兴隆,浙江余姚井头山、施岙古稻田等遗址反映了距今一万年以来史前文化的发展。而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史前中国大地上掀起文明交流、碰撞的高潮。湖北荆门城河、湖南华容七星墩、湖北天门石家河等遗址在区域间的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示了长江中游文明高潮的到来。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则是以加工、交流玉石器为主的港口型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是研究距今5000年左右江汉与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这些发现将有力推动对长江中游地区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深入研究。

        距今四千年前后北方地区的大变革

        距今四千年前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石城,这些石城以异于中原地区的文化面貌屹立于北方,体现了本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表现出地区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融。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河套地区一处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碧村遗址则是晋陕大峡谷东岸蔚汾河流域的区域中心,二者在时空上遥相呼应。内蒙古后城咀石城则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这些石城显示了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我国北方与周围地区乃至欧亚草原存在多重、频繁的技术交流和文化互动。

        古代国家政权的形成与发展

        夏、商文明研究是中国数辈考古学家倾身投入,考古学者至今仍在深耕不辍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经济格局和贸易网络的研究发现,二里头新兴国家采取了多样化的政治、经济策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新发现了围绕商王陵园的隍壕,在殷墟核心区之外,揭露出大型手工业生产基地。这些发现对重建中华文明的信史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夏商文明核心地区之外,三星堆遗址屡屡令公众惊奇的新发现兼有古蜀地区、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文化因素,揭示出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证据。

        中华民族统一与融合的进程

        在进入历史时期后,中华大地上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进程似静水深流,绵延不绝。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发掘出土大量封泥和简牍,为研究汉代西南边疆治理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甘肃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使我们能够从文献记载之外,详细勾勒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逐渐融入中原文明体系的历史。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书和木简,显示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边疆地区的考古发现,实证了边疆民族融入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在多样性文化中的作用。

        古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揭露出两宋时期的码头、沉船等遗迹,出土数十吨的瓷器残件,重现了宋元温州港的一片繁华景象。“南海Ⅰ号”南宋沉船上发现数万件反映不同文化审美、器形、工艺的贸易瓷器,还有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制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以及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系列图书图文并茂地收录了60余个项目的成果,而全国则系统实施了16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以上所列仅为其中的九牛一毛。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吸收了最新考古学理论,采用了更加精细的发掘技术和方法,信息提取更为全面,科技手段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创新,推动着考古学科的不断发展。诸多项目采用短视频、动画等活泼的形式宣传灿烂的考古成果,提升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考古人充分发挥考古学的本体作用,着力推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践行着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

        (作者为文物出版社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