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秦裕琨回想起这次改变一生的决定,缓慢而郑重地说:“我来到东北,就是国家的需要,不图别的,就图中国能够强大,能够不再受外国人的凌辱,中国人可以说‘不’。”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缅怀秦裕琨院士

    王晓丹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1月22日   18 版)

        2023年11月13日,传来了一个惊天噩耗,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秦裕琨教授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也离开了他热爱一生的热能工程领域。

        去年的此时,我有幸作为责任编辑,参与了秦裕琨院士个人传记《秦裕琨传——一生强国梦》的出版工作。如今,再读这本传记,不禁感慨万千。

        1933年5月7日,秦裕琨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祖上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文学家、婉约词派的代表秦观,他的一首《鹊桥仙》至今仍令人叹惋。秦裕琨的祖父秦曼青是著名的诗人、学者、书画家,他收藏的古书、碑帖和钱币佳品颇多。秦裕琨的父亲从事金融行业,他倾向革命,同时重视对子女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除了让子女进入小学读书之外,还专门聘请教师为他们讲授古诗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秦裕琨从小耳濡目染,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秦裕琨从小在上海法租界长大,经常能看到横行霸道的外国警察在大街上耀武扬威,而中国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处处受欺压。这些亲眼所见的不平等在秦裕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常常思考,中国人何时才能挺起腰板,扬眉吐气呀!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秦裕琨一直珍惜读书的机会,努力求索。1950年,17岁的秦裕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即将毕业的秦裕琨有很多的选择,面对其他条件更优渥的工作,他毅然选择了“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3年8月31日,秦裕琨和其他30多人一起,乘上北上哈尔滨的列车,去哈工大做师资研究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秦裕琨回想起这次改变一生的决定,缓慢而郑重地说:“我来到东北,就是国家的需要,不图别的,就图中国能够强大,能够不再受外国人的凌辱,中国人可以说‘不’。”

        当时的哈工大是国内两所“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高校”之一,承担起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改革旧教育制度的历史使命。能到哈工大学习,也是当时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有部分同学已经在上海交大、武汉大学等校读了一两年本科,居然也重新考入哈工大。

        按照当时的培养方案,秦裕琨先进入预科学习一年俄语,后跟随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学习。秦裕琨本科的专业是机械制造,但由于国家急需锅炉专业的设计制造人才,秦裕琨毅然放弃了原本的专业,选择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分配,跟随苏联专家组建锅炉教研室。“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朴实的话语却是秦裕琨当时的心声。

        1953年,哈工大已经有4000多名学生,可师资力量严重紧缺,为了迅速补充师资队伍,就从未毕业的学生中选取一部分优秀者直接留校工作。所以,刚开始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不久的秦裕琨就开始给下一届的研究生上课,成为边学习、边教书、边建校的“小老师”。虽然压力很大,但是也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到1957年,哈工大的教师队伍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后来,李昌校长将他主持哈工大时期培养的这支充满活力、掌握先进科学知识的队伍称为“八百壮士”。当时的秦裕琨只有24岁。

        1956年,秦裕琨从锅炉制造专业师资研究生班毕业,正式留校任教。他多次深入哈尔滨机联机械厂、香坊松江胶合板厂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工厂改造锅炉等设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大量调查研究和亲自设计、改装锅炉的实践基础之上,秦裕琨和同事们编写了多部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著作。

        自20世纪70年代起,秦裕琨连续参与了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大院锅炉改造、哈工大校内锅炉房改造、改造130吨/时燃煤矸石流化床锅炉等项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80年代后期,为了促进教研室的全面发展,秦裕琨主动放弃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和课题,转向更具挑战性的煤粉燃烧器研究。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获得三项国家专利——浓缩煤粉燃烧器、百叶窗煤粉浓缩器、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

        在不懈进行科研的同时,秦裕琨还担任学校的行政工作,不断推动哈工大的学院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培养等工作的全面发展。1994年,秦裕琨从副校长的岗位上退休了,他并没有放下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又重新回到了教研室。已经60岁的秦裕琨还深入红兴隆电厂、北安电厂、黄岛电厂、菏泽电厂等,用教研室的先进技术为他们解决锅炉存在的问题。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秦裕琨团队不断总结经验,使得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进一步走向成熟,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系列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秦裕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01年2月,该技术每年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348亿元。2001年2月19日,年近古稀的秦裕琨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手里接过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证书。这份荣誉背后,是秦裕琨披荆斩棘、不懈奋斗十几年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一生矢志不渝、献身科研,向党和人民交上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在这一年,秦裕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继续开拓新的领域。他在自己不断前行的同时,将工作的重心转到培养更多的接班人上,他开始更多地扮演“舵手”的角色。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实验室成果全面开花。2007年,他所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成为哈工大9个进入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的一个。2011年,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团队成员负责的项目更是硕果累累,多次获得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技术发明奖。

        已经耄耋之年的秦裕琨院士,一直没有完全离开他所钟爱的工作岗位。他还一直在指导引领团队开拓科研新方向,参加博士生答辩,到各地参加学术会议,为年轻学子做报告……他始终将党和人民放在心上,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放在首位。年轻时希望祖国能够强大的愿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慢慢实现。他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屡次毅然放下个人的选择,把目光投向祖国需要的地方。他扎根科研一线,为祖国能源工业照亮前进的道路,为后辈的能源人指引前进的方向,为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带来温暖与力量……

        再读这本传记,脑海中久久回响的是秦裕琨院士那朴实的话语:“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没说的!”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第六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