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这些饱满的细节,令抗美援朝全民战事的历史面貌变得分外清晰。战争裹挟中的不屈抗争的人物群像,是籍籍无名的,但又确切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意义的、活生生的人。

    《慈江雨》:百姓视角的抗美援朝全景书写

    崔昕平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1月22日   16 版)

        马三枣

        《慈江雨》,马三枣著,希望出版社2023年7月第一版,45.00元

        2023年,时值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铭记的重要历史事件。围绕这一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屡有佳作面世。这样一个具有主流、重大属性的题材,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都可以做出怎样的具象化书写,马三枣的儿童小说《慈江雨》给出了富有选材新意与立意深度的文学呈现。

        《慈江雨》是一部与抗美援朝战争一起打响,一直写到战争胜利、板门店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的全景式战争描写,这种“全景式”,虽然贯穿了整个战争,但所取的并非正面战场的视角,而是一场典型的“人民战争”“全民战争”描写。作品以一位佳木斯师范干训班16岁学员单明为主人公,以单明1950年入朝支教的经历为主线,关联了诸多中朝百姓人物,生动展现了战场之外的感人时代。作品中,既生动呈现了中国人民援朝做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同时深入展现了朝鲜人民经历的浩劫与顽强求生。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深陷并遭受着痛彻的战争之殇,但是却以各自的方式,尽各自的所能,以全副的力量斗争,反抗,生存,生活,展现出动人的、昂扬的生命之姿。

        这样一种全景式的百姓视角之所以描写得如此生动、真实,产生强烈的历史现场感,源于作品创作源头所获得的珍贵素材。看马三枣后记中讲述,这是源自作家的老师于善明的真实故事,这位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支教少年,如今已是90多岁的长者,这位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勋章的亲历者的讲述,构成了作品真实厚重的历史感。

        作家的文笔表意简练而准确,三字的章节名中,既呈现了四季的轮转,也烘托了每一时段故事的基调。开篇寥寥几笔,即是一幅东北冬天的地域气息,火炕、炉火、凛冽的寒风。接着巧妙一笔,单明和同学们在学校礼堂里一起收听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时代背景清晰地指向1949年,人物的身份也由此明确,一批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师范干训班”学员。这样简练、自然的远景勾勒到具体聚焦,将故事的主要因素都做了清晰交代,实属难得。美帝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志愿军出兵,跨国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作品以大量真实的细节,生动呈现了这场值得铭记的“全民战争”,解释了这场战争史上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胜利之因——除了前线战士们钢铁的意志,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还源自全民参与战争的强大支撑。单明的姐姐单月已经入朝,做了一名野战医院护士。朝鲜人民政府申请派百名小学教师支援朝鲜各地华侨小学师资,作为最优秀的学员之一,单明得到了赴朝的机会。干训班同学们第一个教育实践对象——10岁男孩顺儿的大伯,因为会做祖传冻疮膏,被制药厂录用,为部队赶制冻疮膏。中国人民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着战争,全民支援朝鲜战场的场面逐渐铺开。

        《慈江雨》以大量的细节,复现了单明入朝的所见所闻。单明沈阳集训后,在朝方接待人员朴先生带领下,沿着志愿军的足迹,从吉林辑安口岸入朝。少年支教者入朝的第一件事,就是无论到哪里,先要搞清防空洞的位置;要夜晚和衣而卧,随时准备躲避轰炸;要在十几里的冰面往返,拖着快冻僵的双脚;开春冰面融化无法过江时,单明铤而走险穿行弹痕累累的江界铁路大桥;战事艰难、志愿军后勤供应被截断时,校园也改为一日两餐;包括中国少先队员入朝慰问志愿军等等细节,都是史有其事,因而虽多取白描手法,仍然清晰生动,如在眼前。

        极为丰富的、全景式呈现,同时归功于作家铺展的多条叙事线索在作品中的自然交织。除了以单明为核心的支教生活,作品还巧妙关联了多个重要事件。陪单明取送物资的学生肖延令,机缘巧合遇到了敌方特务——俗称“地耗子”,潜伏在我方地区给敌方敌机发信号。送抓特务受伤的肖延令去战地医院,单明因而遇到姐姐单月,引出了前线英雄唐连长。肖延令捉野鸡,为了给生病的老金补身体,意外亲眼见到了一架被我军击落的敌机。作家呈现了温情的人性,如作家并不做拔高式的战争英雄描写,英雄唐连长清醒时是坚强的硬汉,昏迷时也在呼唤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作品也并未规避战争残酷的真实,处处都潜伏着危险和牺牲,志愿军拆卸飞机发动机的过程中发生爆炸,另一名支教青年魏大个子和两名志愿军因此而死,原来是飞机绑着定时炸弹,不能如期返回,就会被敌人引爆。单明带着孩子们第一次去电台演出,将慰问的歌声传遍朝鲜,返程时,敌机发现了单明和孩子们,扫射和轰炸中,单明为救学生被震聋,送到医院的单明得知了姐姐牺牲的消息。

        这些饱满的细节,令抗美援朝全民战事的历史面貌变得分外清晰。战争裹挟中的不屈抗争的人物群像,是籍籍无名的,但又确切是那个时代的普遍意义的、活生生的人。这恰恰是主流战争史中无法逐一记录的历史真实。正像作家在《后记》中所述,这样的个体视角的历史记忆、切身经历,是主旋律历史叙事中不显眼的存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没有介绍,战争实录的文献中也没有记载”,但是,它正是最真实的民间态的战争视角,是真实的历史存在,每一个来自历史记忆中的鲜活的人物原型,令这段历史更加鲜活。

        虽然大量战争生活的细节构成了作品饱满的创作呈现,但作家并没有局限于单线的战争创伤重现,而是在战争之殇的历史背景下,同时铺展以单明为代表的少年以及百姓群体在战争时代绽放生命意义的双重主题。

        故事起于单明16岁入朝支教,在终章时,点出时间,已经跨越春夏秋冬,到了1953年,单明满18岁。这时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这个少年,经历了多少少年人本不会经历的历练,做出了多少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做出的成绩。战争中,少年们迅速成长,显示出远超越他们年龄的担当与能力。单明所在的班,收拢了附近被轰炸毁掉的小学的孩子,一到四年级,28个学生。单明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因材施教,温暖、感化、引导着一个个顽皮的孩子走向正道,通过补课进入学校、成绩优异的东北孩子顺儿,成为单明接班人的朝鲜孩子肖延令,还有围绕朝鲜孩子崔永根的“集体锁”事件等,都是动人的教育细节。

        作品中,始终有两种截然的基调在交响,悲愤与欢腾的。一天一夜密集到一百多次轰炸,但作家并不渲染苦难,而是每每以温暖的生活之光去消融战争灾难的悲恸——孩子们生机勃勃的上课、学习场景,轰炸间隙在院子里踢毽子的欢乐,山洞里慰问志愿军的欢歌笑语,是战争阴霾也遮不住的勃勃生机。夜间敌人轰炸摧毁公路,轰炸过后,没有领头人,不怕牺牲,妇女们自发抓起铁锹、土筐,奔向公路,悄然无声地抢修公路。一位朝鲜阿玛尼落了东西,不顾性命非要回去找,原来是一坛白菜籽。侵略者投汽油弹烧光良田和果园,放狠话让朝鲜变成沙漠,朝鲜的妇女和儿童便参与了这场后方战斗,他们拼死护卫着种子,因为种子就是丰收的希望。

        节制的叙事文字中,隐隐涌动着动人的精神力量。尤其富有意味的是,作家还数次、以童话的手法,赋予周遭自然景物以生命。姐姐不告而别调往前线的那个夜晚,弟弟满心惦念不能入眠,作家插入了一段从窗口飘进的“落叶”的描写。作家赋予落叶以生命,像个交流心语的精灵。这看似闲来之笔,却将人物的忐忑落寞的心境画面般呈现了出来。魏大个子牺牲的那个不眠夜,单明在夜色中漫无目的地走着,忽然被什么东西“抓住了裤脚”,这绊住裤脚的,正是魏大个子给他捎来的杏树苗,已经悄悄长到了齐腰高。这是继续努力生长的力量。这些精灵般的自然景物,在人物的许多个情感关键时刻,以独特的方式与人物交流,将自然界那生生不息的力量传递到人物心中。

        作家讲到自己写作这部作品的愿望,“是铭记历史,也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样的双重主题令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意蕴。正像于单明老人在封底所述,一部作品中,血雨腥风中,交织着“笑与泪、爱与恨、坚强与担当”。读到这样一部作品,是历史的呼唤,是民族记忆的呼唤,更是人生信念与生命意义的呼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