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别把文物“浓妆艳抹”成伪文物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1月22日   08 版)

        11月14日,位于四川省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五社的“石飞河摩崖造像”被村民涂色破坏引关注。网友提供的现场图片显示,摩崖造像已被人漆成彩色,面部还被描绘了五官、胡须等。南江县赤溪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事发生于11月初,“破坏造像的村民是信众,他们认为涂色是在做好事,也是保护文物,因此没有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向村委报告此事”。该工作人员解释,造像外设有大棚和监控保护,但因地处偏远,发现情况时已来不及制止。(11月15日《新京报》)

        按照当地相关人员的解释,“破坏造像的村民是信众,他们认为涂色是在做好事,也是保护文物”。如此“保护文物”无疑是好事办成坏事。众所周知,不同于庙会上的现代雕塑,文物造像本身就该有文物的模样,它越古董就越有价值,保护文物显然应尽量保持原状;若因缺损等原因需修复,无论是出于保护、研究、展览或商业目的,都要保持原状、原质、原味,要遵守“最小干预”原则,将文物修旧如旧、修旧如故,把破坏降到最低,这才是文物保护的王道,才不会对文物的史学和艺术价值产生较大破坏。

        而石飞河摩崖造像被“浓妆艳抹”,虽给人一种金光闪闪、富丽堂皇之感,却似乎沦为了伪文物。该造像被涂抹后,不仅会对文物材质有一定影响,且会丢失一部分文物的历史信息。如果很多文物都被如此“破坏性保护”,一旦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子孙后代只能通过图片等资料去了解历史与艺术,我们就会失去滋养中华文化的土壤。

        然而遗憾的是,近年来国内此类事件时有发生。2018年8月,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事件被网友曝光,引发热议。经四川省文物局核查,发现当地有13处文物点确实存在佛像被“妆彩重塑、不当维修”的情况,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此外,在四川广安、资阳、内江等地也存在类似情况。

        这些破坏性保护均有一个共同特点:系当地群众自募资金所为。为石刻造像重塑金身,是许多信众表达信仰的传统方式,他们具有文物保护的热情,却缺乏文物保护的正确意识和常识,做出“毁容式”保护行为就在所难免。这表明,相关部门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行动,要跟上民间力量的保护行动,不然还会有更多“浓妆艳抹”的文物出现。文物修复保护既需要极大的热情、耐心和毅力,也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高超的技术。

        同时,石刻文物等历史遗迹的修复,不能单纯依赖民间力量的自发而为。每当有群众自发“重彩重塑”文物造像,有网友就会表达这样的疑问:当地人私修文物时,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在哪里? 文物修复的标准到底由谁说了算?原因无他,民间保护力量毕竟只是“游击队”,保护文物还是要充分依靠有科学保护手段、科学保护意识的“正规军”。如果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一定要及时弥补,因为“野蛮重绘”对文物的破坏,极可能不可逆转。

        成都市武侯区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