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还原慈禧

    杨剑利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1月15日   13 版)

        慈禧太后是晚清政治舞台上掌控朝政的关键人物。她的一生富有戏剧性,也充满争议。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影响国家命运的女性人物,她不仅被史家关注,也是文学、影视创作感兴趣的题材。从秘传、外传、小说、戏剧等戏说性著述,到严肃的历史著述,国内外谈论慈禧的著作甚多,这些品类不同的著作建构了真假难辨的慈禧形象。现有关于慈禧的故事不乏这样那样的虚构,而这些非事实的虚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对慈禧的史学研究。王道成先生的《慈禧太后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12月版),立足于严谨的史实考辨,以慈禧一生历程为经,以相关重要事件为纬,在纷繁杂芜的各类著述中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还原了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慈禧,刷新了对慈禧的既有认知。

        世家门第

        慈禧的一生有许多传闻,关于她的家世、出身、进宫等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些还颇有影响。譬如:清代祖制宫闱不选叶赫那拉氏;慈禧家贫,靠野路子进宫,在进宫前与荣禄结过娃娃亲;慈禧入宫原是地位低下的宫女,因擅长南方曲调,得到了咸丰的宠幸;慈禧进宫是为了报祖上的仇,搞垮清皇朝;等等。这些戏说大多是杜撰者基于特定目的的虚构,却被一些历史著作当作史实加以征引。

        王著首先对关于慈禧的这些传闻逸事进行了匡正。慈禧复仇的故事产生于清朝末年,时人将清朝败亡归因于慈禧,想象成叶赫那拉对爱新觉罗的报复。复仇的故事表明叶赫那拉是清皇室的仇敌,在清皇朝没有地位,引申而来就是“宫闱不选叶赫氏”。王道成先生复原了慈禧的家世背景,通过考证历史上的叶赫那拉部与爱新觉罗部的关系,证明两部在明朝后期女真各部的争斗中时而亲密,时而疏远,并未杜绝联姻;叶赫那拉部后来被爱新觉罗部降伏,但叶赫那拉这个家族并未被消灭,而是得到了后金政权的信任,为清皇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满洲的八大世家之一。所谓报仇之说、叶赫氏“不备宫闱之选”于史无据,不攻自破。相反,清朝入关后就立有八旗女子必须参选秀女的祖制,而且规定,未参加过选秀的八旗女子不可私自与人结亲,违者严惩,所谓“娃娃亲”的传闻显系无稽之谈。而按选秀规定,作为满洲八大世家之一的叶赫那拉家族,自然是清皇室联姻的主要对象。事实也是,在慈禧太后之前,列朝皇后妃嫔中姓叶赫那拉的大有人在。

        慈禧家贫传闻主要来源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而恽毓鼎是光绪的起居注官,他的说法往往让人觉得可信,实则不然。王著考证,慈禧的家庭原属满洲镶蓝旗,曾祖父吉郎阿,嘉庆九年(1804)入值军机处,后任户部员外郎;祖父景瑞在嘉庆朝官至刑部郎中;父亲惠征曾任山西归绥道道员、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正四品,咸丰二年(1852)二月初六,惠征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八月病故任上。慈禧母亲富察氏,出身名门,其父惠显在道光年间历任安徽按察使、驻藏大臣、工部左侍郎兼营右翼总兵,最后调任归化城副都统,是居二品的封疆大吏。可见,慈禧的家世虽不特别显赫,但还算富贵。

        慈禧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初十出生于北京,咸丰二年(1852)五月初九日通过选秀入宫。关于她入宫之初的身份,流行的说法是宫女,也有说是秀女,在坤宁宫当差,半年之后才封为贵人。这些说法其实是不懂清代宫闱制度之人的胡编乱造。王著在详细考察清代的宫闱制度后指出,清代后宫有两种人,一种是享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等位号的“内廷主位”;一种是供这些“内廷主位”役使的宫女。前者是主子,后者是奴才,两者的差别十分明显。清代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在旗人女子中挑选。由于政治地位不同,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三旗之别。八旗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是清政权的主要支柱。内务府三旗又称包衣旗,是清代皇室的奴隶。清代前期,不论八旗还是内务府三旗应选的女子均称秀女。八旗秀女,每三年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内务府三旗秀女,每年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八旗秀女,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赐婚近支宗室。慈禧的家庭原属满洲镶蓝旗,她参选秀女时,父亲是正四品陕西归绥道道员,她被选入宫不可能是一个供使令的宫女。大量的清代档案和文献资料表明,慈禧一被选中就得到了贵人的位号,不到二年又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1854)三月二十三日诞育皇子,当天晋封懿妃,次年春节加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清代宫闱制度是按级依次加封,不能随意越位封号,慈禧太后于短短三年内连晋三级,说明咸丰帝对她宠幸有加。

        才识才能

        慈禧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满汉文,机敏过人,有政治才干。她做贵妃时便代皇帝“时时披览各省章奏”,参与朝廷政事。慈禧的政治才识在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迫北京之际就有所表现。其时,咸丰欲逃往热河,动身之际慈禧曾极力谏阻,说:“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践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弃京师而去,辱莫甚焉。”可见,慈禧具有政治家的非凡胆识和勇气,这一点是超越咸丰帝的。

        慈禧的政治才能和对朝政的热心招致了肃顺、载垣、端华等权臣的忌恨。在随咸丰逃亡热河时,肃顺就曾劝说咸丰效法汉武帝刘彻将太子的生母钩弋夫人赐死,杀掉慈禧。但是,咸丰“濡需不忍”,没有采纳。咸丰在热河病死后,慈禧被敌对权臣包围,身处危境。为了化解危境,她一方面独自与肃顺等人巧妙周旋,另一方面遣心腹安得海怀密旨回京联合恭亲王奕,果断发动辛酉政变,干净利落铲除了对手。

        辛酉政变是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慈禧借此登上了权力的顶峰。王道成先生对这场政变进行了细致的复盘,再现了慈禧的机敏、练达、果敢。这也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利用的权力游戏,王著指出:“慈禧太后之所以能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主要是由于奕的支持,而奕之所以支持慈禧,则是想借太后垂帘之名,行独揽大权之实。当慈禧的地位还没有巩固的时候,她不得不利用奕,千方百计对奕进行笼络;到她的地位得到巩固之后,她就不能容忍奕分享她的权力了。”因此,辛酉政变后不久,慈禧便开始对居功自傲的议政王奕进行打压,先是敲山震虎,后又对他的不拘小节和失礼行为进行惩儆,逐渐分解了他的重要权力。

        慈禧对奕有目的的打压,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在朝臣当中树立自己的威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儿皇帝同治,期待他成年之后能乾纲独断。为了将儿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皇帝,慈禧为他配备了一支豪华的教师队伍:翰林院编修李鸿藻、礼部尚书祁雋藻、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授汉文;礼部尚书阿什珲布、礼部左侍郎伊精阿、兵部尚书爱仁授满文;醇郡王奕譞等人教习蒙古文和骑马射箭;惠亲王绵愉专司督责;恭亲王奕总司稽查。诚如王著所指出:“为一个学生配备这样多的教师,恐怕不仅在清代,在中外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对同治的教育,慈禧有明确的指示:“帝王之学,不在章句训诂,惟冀首端蒙养,懋厥身修,务于一言一动,动及笃实,庶几辅成令德,措正施行,宏济艰难,克光大业。”慈禧望子成龙的殷切之心由此可见。不过,慈禧对同治的教育是失败的。同治厌学,尽管十年寒窗,结果却是“书既不熟,论文多别字,说话不清”。

        同治是一个任性的皇帝,16岁亲政后所做之事多不令退居二线的母后省心。慈禧对同治皇帝的所作所为无可奈何,除了包容,别无他法。尽管如此,同治19岁染天花而死还是给了慈禧沉重的一击。

        由于同治无子,慈禧选择醇亲王奕譞年仅四岁的儿子亦即自己的外甥载湉,继嗣咸丰次子,承继皇位。慈禧的这一选择是有深意的。王著指出,按清朝祖制,皇帝死后,皇位由皇子继承。同治没有儿子,理应为同治立嗣。但为同治立嗣,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不仅立一个年长的她不能垂帘听政,立一个年幼的,她也不能垂帘听政。于是,四岁的载湉成了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这一选择,见证了慈禧的政治操控力和擅权野心。

        弄权误国

        慈禧携年幼光绪垂帘,牢牢把控着最高权力。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与慈禧共同听政的东太后慈安在戌时暴毙,这一突发事件无形之中强化了慈禧的专权。慈安之死是一个谜,由于慈禧是这一事件的得利方,坊间一直流传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而慈安死后,慈禧也开启了更加肆无忌惮的弄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慈禧太后传》的主要内容之一就在揭示晚年慈禧如何处心积虑操弄权力,以致误国误民。

        光绪十年(1884),慈禧借中法战争清军受挫,将以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代由礼亲王世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庆郡王奕劻管理总理事务衙门事务,由奕譞操枢府大权。如王著所指出,世铎、奕劻才具平庸,唯慈禧之命是听,慈禧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慈禧为了在归政后能继续掌控光绪,将自己胞弟桂祥的女儿指立为光绪的皇后,制造了光绪婚姻的不幸。光绪大婚后,慈禧归政。王道成先生指出,慈禧归政其实是名义上的,并未完全放权,仍把持朝廷用人行政的最终裁决权。

        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在戊戌变法期间趋向激化。王著揭示,慈禧太后在变法早期虽然明面上没反对光绪,但私下一直在加强自己的权力,如将支持变法的帝师翁同龢开缺回籍,以荣禄署直隶总督兼充办理通商事务北洋大臣,以王文韶为户部尚书,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以崇礼为步军统领。慈禧将一二品大员的任免权集中于自己手中,给变法的推行制造了巨大的困难,她与光绪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在变与不变的斗争中,光绪最终败给了掌握实权的慈禧。慈禧则在斗争中清除了维新党,囚禁了光绪,并以训政的名义将朝政大权完全收回自己手中。

        晚年慈禧完全凭一己之好恶来处理国事,让她自己走向了穷途末路。王著最后谈到了慈禧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出尔反尔,以及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的仓皇出逃。慈禧出逃时带着光绪,她要用光绪的名号来发号施令,当珍妃提出要光绪留京与洋人议和,以减少国家损失,便触怒了慈禧,她下令将珍妃投入井中。回想当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咸丰北狩,慈禧也曾劝诫,四十年后,当相似的一幕发生时,珍妃却丢了性命。又譬如,在清廷与列强议和时,列强要求慈禧回銮,慈禧不但不愿意,还走得更远,因为她担心一旦回銮,光绪就可以恢复自由,行使皇帝的权力,她自己就不能再预国政了。

        慈禧对朝政的长期把持致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但她至死也没想过要放手。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当光绪先她一天死后,慈禧又将年仅三岁的溥仪立为皇位继承人,还想着继续掌控朝政大权。最后,是死亡终结了她的念想。

        王道成先生的《慈禧太后传》在对史实的探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慈禧的一生。除了对史实的严谨考辨,该著还有大量精彩的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读来令人回味。由于慈禧的一生与晚清的命运密不可分,该著也再现了晚清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此观之,《慈禧太后传》并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人物史,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部简明的晚清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