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林
郑利华教授作为明代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已经在这一学术领域辛勤耕耘30余年,先后出版了《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形态》《前后七子研究》《王世贞年谱》《王世贞研究》,并与人合作主编《明人别集丛刊》《王世贞全集》。最近又有新著《明代诗学思想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旨在系统考察明代270余年间诗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立足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勉力廓清这一历史时期诗学思想演化的总体态势,并揭橥其在中国诗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这不仅是郑利华教授本人明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也是整个明代诗学史研究的新超越。
《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第一个鲜明特征是历史性。毫无疑问,所有的学术史研究必须以历史还原为基点,《明代诗学思想史》也是如此。但较之既有的研究成果,或主要着眼于对某一流派、某一地域诗人群体、若干代表性诗家或论家的探析,或仅在考察通代诗学流变的过程中简略述及之,或重点从接受史的角度、梳理诸如唐诗这类经典诗歌传统的接受历程《明代诗学思想史》,所呈现的则是本原的、全程的、整体的历史性。所谓本原的历史性,是指从深入发掘和系统梳理明代诗学批评论著原始文献出发,透过众说标立、异态纷呈的复杂而多元的明代诗学生态而确认其中的主潮演进轨迹与发展方向;所谓全程的历史性,是指以明代270余年间诗学思想为主体,上溯元明之际作为明代诗学思想史的时间起点,最后“余论”终于明清之交的诗学嬗变;所谓整体的的历史性,是指将明代及其前后易代之际的诗学思想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关照与阐释,而非不同时段、不同流派诗学演进的叠加,因而具有“通史”的性质,尽管《明代诗学思想史》并无“通史”之名,然则有“通史”之实。
《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第二个鲜明特征是立体性。历史只有惊人的相似,而不可能是简单的重复。《明代诗学思想史》的历史还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线性思维,而是力图通过回归于明代诗学思想本身而立体地呈现其纷繁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多元样态。显然,这与作者的主体认知息息相关。书中“导论”总结明代诗学思想的总体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即是“交互性”,认为尽管有明一代文学流派或诗人群体林立,诗家或论家层出不穷,各种派别意识和阶层意识的相互隔阂甚至对立在所难免,诗学立场的歧异导致彼此观念的冲撞屡见不鲜,但同时可以发现,不同派别或群体之间,诸诗家或论家之间,其诗学思想的交叉与混成的情形又相对突出,以至于对此我们有时很难进行非此即彼的简单而明晰的归类。鉴此,作者一再强调要加强对于明代不同流派诗学思想异同点的透视,籍此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而立体地认识各流派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流派内部诗学观念的交流与碰撞。
《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第三个鲜明特征是理论性。诗学思想按照分类,大致体现在诗歌批评与诗歌史两大层面。若借用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研究区分的思路,分别指向“理论批评”和“实际批评”。本书选择以“理论批评”为重心,即以各类明人诗话、诗歌评点以及各种序跋论说等相关的诗学文献作为重点考察有明一代诗学思想史的主要载体与资源。此其一。其二,引入和借鉴英国阿拉斯泰尔·福勒《文学的类别:文类和模态理论导论》、美国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等有关文学史理论,具体运用于明代诗学思想史研究之中。其三,集中体现在对于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理论总结,从对明代诗学思想总体特征的交互性、系统性、批判性、地域性的高度概括,到各个不同时段、流派承变异同的具体辨析,都将《明代诗学思想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第四个鲜明特征是逻辑性。作者在“导论”中谈到本书的研究任务和基本目标时特别强调“立足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可见是将历史与逻辑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始于“历史性”,终于“逻辑性”。这里的“逻辑性”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历史逻辑。因为任何历史还原,并不可能真正重现历史本真状态,其实更是一种基于历史而又超越历史的重构,而这种重构必须合乎历史的逻辑,亦即历史与逻辑的相互映证与辩证统一。《明代诗学思想史》的始于“历史性”而终于“逻辑性”,即充分彰显了历史逻辑的力量。二是实践逻辑。参照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有关“理论批评”和“实际批评”的二元划分,这里所说的实践逻辑,即指诗学批评实践的逻辑。作者始终高度重视对每一重要历史时段、重要诗学流派历史还原与重构过程中的学理辨析与总结,同时又注重在时间流程中引入空间流向,由此促进时空交融与互化。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尝谓:“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本书不仅充分关注明代诗学思想史的地域性的总体特征,而且注重“时间先后”与“空间离合”的有机交融的诗学叙事,进而充分彰显了实践逻辑的力量。三是理论逻辑。作者重点汲取了英国阿拉斯泰尔·福勒《文学的类别:文类和模态理论导论》的“构建、阐释、评价”三个逻辑阶段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理论建构与方法创新,这是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臻于理论逻辑的依次升华。就此而论,《明代诗学思想史》又具有超越一般诗学思想史而具有学术史论的性质与功能。
诚然,上述历史性、立体性、理论性与逻辑性的四大鲜明特征,本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整体性组合与呈现,充分彰显了《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独特学术追求,同时又为《明代诗学思想史》创新赋能。作者曾在总目标之下提出了两个分目标:一是力图从整体而有机的层面出发,在系统开掘和解析有明一代丰富诗学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梳理这一历史时期诗学思想的多重脉络,深入辨识它的总体演化趋向,结合对其具体发展历史进程的探讨,展示它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精神内蕴,并进而审观明代诗学在整个诗学思想发展史上的特殊位置;二是通过对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系统考察,深化对于整个明代文学思想,乃至于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史的系统认知,促进包括诗学思想在内的文学思想这一研究领域朝着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方向拓展,推动明代文学史,乃至于中国文学史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纵深开展。前者关乎明代,后者则超越明代,具有与中国诗学史乃至文学史通观互鉴的重要意义。
鉴于诗学思想中诗歌史与诗歌批评两大层面的划分,本书的重心在后者,这固然主要是由明代诗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而且作者于此多有新的发现、新的阐释、新的建构,但诗歌史毕竟是一个重要方面,若能适当兼顾并与诗歌批评互观互释,则可能会使《明代诗学思想史》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