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作家访谈
    文字精炼应该是一部好作品的要素,有时候要让一个人物传神,未必需要很多笔墨,寥寥几笔,写到点上,也许比过多铺陈更好。

    潘峰:书写一个家族百年的颠沛流离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0月25日   11 版)

        《天地扬尘》,潘峰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68.00元

        《天地扬尘》的创作竟起源于作者潘峰和父亲的聊天。

        湖南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潘一尘常常把过往的经历讲给儿子听,这些真实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潘峰,他决定写出来,心想,父亲一定会为此高兴。“所有的老人都喜欢和儿女讲述往事,只是看儿女们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兴趣聆听。实际上,再忙碌的儿女都应该多耐心聆听长辈的讲述。我父亲潘一尘天赋异禀,记忆力极好,所有他的讲述并不单调也不重复,是一个对生活有深刻感悟以及对艺术有高纬度审美的老学者的讲述。”潘峰说,不管作品能否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光是让父亲高兴这一条,就值得自己花时间构思和创作。

        《天地扬尘》的写作用了三年时间。他不仅将父亲故事里有价值的素材文字细致整理,还去寻访了当初的历史踪迹。创作开始后,潘峰已经脱离了原来只是写一部家族传记的计划,因为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事情和细节无从考证。他索性在素材的基础上结合艺术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放开了写,完成了《天地扬尘》。从战乱频仍的20世纪初讲起,小说讲述了家族先辈从东瀛到安徽贵池和当涂,再一路在三湘大地颠沛流离,最终到达湘西古山城沅陵……

        中华读书报:小说多条线索并举,既有沈家家族的发展脉络,也有“我”的母亲、岳母的家族背景。在写作的时候,你如何驾驭这多条线索?

        潘峰:我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但从小到大,读的书很多,年轻时也写作发表过不少篇幅短一些的小说散文,也曾全国获奖,创作长篇小说虽然是第一次,但似乎在布局谋篇上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写作状态比较自由,有点想到哪写到哪的意思。《天地扬尘》的内容形式并不复杂,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的家族百年故事,以家人为核心线索展开,其他人物更多是群像式的,先后出现在我们家族的故事中,然后我分开讲并尽量做到后面都有所交待。就像你骑着马在历史的原野里奔跑百年,有人在边上陪伴你一段,有的散了,但你一直听得到他们在原野远处的声音。

        中华读书报:虽然是非职业作家,但是你的文学准备非常充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表作品的?现在的长篇写作和当年的写作,必然不可同日而语,初次试水长篇有难度吗?

        潘峰:我应该是读中学时开始发表作品。我在长沙的长郡中学读书,陆续发表了微型小说《牛》、散文《情系湘西》、小说《佛假》。这次试水长篇,坦率说是一次厚积薄发,因为在大学毕业以后,我就没有再写过小说,时光匆匆而过,忙于事业家庭,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和思考,这次创作《天地扬尘》,写作过程非常顺畅。我相信,自己写得顺,读者看起来才顺,这点很重要。

        中华读书报:《天地扬尘》中个体命运和时代变迁、家族史和民族苦难史融为一体,这种叙事方法不算新鲜,但是其真诚的写作态度、真情实感的流露打动了读者。范婆婆为了去给“我”做一顿饭死于飞机轰炸,老蒋用箩筐挑着“我”和弟妹们跋山涉水,黄土铺农村的房东在“我”孤苦无依的时候给“我”煮一碗当时稀缺的荷包蛋面……这些人情的温暖令人感动。如何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中处理好这些细节,是否也下了一番功夫? 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

        潘峰:其实《天地扬尘》里有大量的人物和细节,但总体来说我是非常珍惜笔墨的,甚至是惜字如金的状态。能够100字表达出来的一定不用200字写,而我愿意多花一些笔墨描述的细节,一定是它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必须写细一点。很多人说《天地扬尘》的内容体量应该是一百万字的而不是20多万字,确实如此,但一是考虑到我的时间有限,我还有自己的主业,花不起这个时间。另一方面,我觉得文字精炼应该是一部好作品的要素,有时候要让一个人物传神,未必需要很多笔墨,寥寥几笔,写到点上,也许比过多铺陈更好。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我觉得这种表述方式可以更主观自由一些。

        中华读书报:作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湘西文化历史风俗的表现非常充分。包括不能用科学解释的治病救人的方法,还有对中医和西医的探讨,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潘峰:作为文学作品创作,我并没有试图把一切都得出结论。我觉得把我所知道的和我所理解的展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更有意思。对于现代科学和宗教信仰等都没有彻底搞清楚的事,文学作品更不可能主观地下结论,但湘西本身具有神秘和充满魔幻意味的地域文化,我被这种文化氛围所打动,就像我不是天文学家,并不了解天上每一个星星的名字和位置,但当我们仰望夜空,一定会被那璀璨星光的大美所征服。

        中华读书报:这部作品中也着重写了父母的教育观和知识分子的理想,对于当下教育界有很大的启发。小说写父母和孩子、和学生的相处,生动有趣,在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中令人耳目一新。

        潘峰:你说得没错,也有很多读者和专家对《天地扬尘》里知识分子题材的独特角度非常喜欢。其实在创作时我并没有主题先行地为此做什么计划和准备,因为生活原型中我的爷爷奶奶就是教师,我就是把他们真的做了的事,艺术虚构下他们可能会做或者一定会做的事情写出来,知识分子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作品中的“我”,到“我”的母亲离世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去听过一次母亲的讲课,但从她无数的学生或者同事的口中,从母亲的葬礼上,才深刻理解到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被誉为“天宁师太”。父母之于子女,首先是人生的老师,所以“我”的父母,一直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教导着9个孩子,关于人的一切道德准则。对于当代生活,我想到的就是,一个孩子将来能在这个社会上变成什么样的人,可能重要的不在于读多昂贵的私立学校或者极卷的名校,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们最有价值的教育。

        中华读书报:关于《天地扬尘》的体裁有多种说法。其实,纪实或虚构,自传或记忆文学,区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是打动了读者的文学作品就是好作品。你觉得呢? 你自己如何评价?

        潘峰:我认为《天地扬尘》还是一部纯文学的小说,只是它在形式上展现的纪实和自传体感觉比较强,这是我自己感觉创作表达比较舒服自在的一种形式。出版几个月以来,无数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读者写的发自肺腑的感慨和共情,业内专家们对一个新人的肯定,都已经远超我的预期,我备受鼓舞。我本来想呈现给读者的只是我们家族的一些故事,但我特别高兴地感受到,有那么多的人是那么地喜欢它,有那么多人说看得掉泪,有人喜欢里面的湘西魔幻风情,有人喜欢里面的坚贞爱情故事,有人喜欢里面的知识分子情怀,有人喜欢里面诗意的语言,有人喜欢里面的如烛光般温暖的小人物……我有时候看到读者的评论后再翻看《天地扬尘》,恍惚有一种陌生感,面对自己一字一笔写出来的作品,我发现,我呈现给大家的,也许比我计划的要多很多。

        中华读书报:你的文笔流畅而优美,在语言方面你有怎样的追求?

        潘峰:谢谢你对于《天地扬尘》文笔的肯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觉得写小说虽然是讲故事,但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讲出来一定是不一样的味道。不管什么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在被读者阅读时,应该让读者除了被故事打动也被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打动,美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我并非专业作家,但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对优秀作品长期大量的阅读,虽然很多书看完似乎也都忘了,但我相信就像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一样,它们都一点一滴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和肌肉中,不知不觉地构造成了现在的我们。

        中华读书报:听说你在写作第二部长篇,对创作还有怎样的规划?

        潘峰:人是需要鼓励和肯定的,就像被老师表扬的孩子往往更为用功一样,我在文学界是新人,这次《天地扬尘》出来后意外得到如此好的反响,超出我意外。我也有点遗憾,自己前20多年来什么也没写,荒废了时光。人生的价值就是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我意识到自己除了做生意之外,还有能力在文学创作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而现在正是我创作的黄金时刻。我的第二部作品《沧海扬波》已经完成了13万字的初稿,接下来几个月时间,应该可以全部完成。这部作品和《天地扬尘》内容完全不同,是以我所熟悉的大宗商品国际贸易领域的故事为素材,但它一定不是一部专业的行业题材小说,小说一定是写人、写人性,就像《天地扬尘》里的湘西风情只是背景一样,写的还是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