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孙犁文章中所见史料辑评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0月25日   13 版)

        ■李乔

        孙犁先生文章中,常能见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和掌故,很多是他的亲历亲闻。还能从文章中看出孙犁不凡的史识。下面抄录数则并略加点评。

        1.书香门第之不同

        孙犁写道:“清朝一部笔记里说:到有藏书的人家去,看到谁家的书崭新,插架整齐,他家的子弟,一定是不读书,没有学问的。看到谁家的书零乱破败,散放各处,这家的子弟,才是真正读书的人。”(《老荒集·爱书续谈》,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页)

        评曰:这条史料反映了清代书香门第的读书景况。前者是藏书而不读,后者是读书种子。其实读书种子的书也有码放得很整齐的。孙犁的书就插架很整齐,读过的书多触手如新。

        2.宦官里的人才

        孙犁写道:“我曾见明刊本《太平广记》十余册……犹豫未买,遂为会文堂主人买去,失之交臂,后颇悔之。会文堂在夫子庙街,主人为清朝一宦官,时常挟一青包袱,往来于早市冷摊,精于版本之学。”(孙犁《买太平广记记》,同上,234页)

        评曰:清朝灭亡后,大批宦官风流云散,各谋生计。此宦官经营旧书业,精于版本学,是宦官中的有学问者。没想到宦官中竟有如此人才。宦官制度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个会文堂主人的行迹,可谓宦官史的一纸末页,孙犁能目睹之,也算是一种“眼福”。

        3.书史五厄

        古人谈书史,言及书之毁灭,常言“四厄”,孙犁认为实为“五厄”,云:“古有四端:水火兵虫(鼠)。除此,又有抄家一厄,古之抄,进入官府;近之抄,毁于红卫兵。四厄改为五厄,即水火兵虫红。”(《曲终集·理书三记》,同上,276页)

        评曰:厄者,灾难也。孙犁将“红”补为第五厄,乃卓识也。红卫兵抄家,视书为毒草,焚烧、撕扯、践踏、毁灭而后快,不似古之抄家,视书为财产,书籍因之可以保留下来。

        4.老爷死了好凄凉

        关于明清以来的官场,产生过很多谚语,描摹了宦情、官场风貌,是很好的史料。孙犁在《悼曼晴》一文里记了这样一条谚语:“旧日北京,官场有俗语:‘太太死了客满堂,老爷死了好凄凉。’”(孙犁《如云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评曰:太太死后,人们为拍官员老爷的马屁,纷纷到老爷家吊唁,致使宾客满堂;而老爷死后,无马屁可拍了,也就无须吊唁了,老爷家便凄凉得很。此俗谚反映了官场的人情冷暖,反映了官场关系网的一个侧面。

        5.纪昀“投其所好”

        纪昀被乾隆任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孙犁记下了一条有关史料:纪昀在精心校对《四库全书》的时候,“故意留一两处漏校的地方,这些漏校,都放在容易发现之处。把书缮写清楚之后,上呈御览。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评曰:乾隆的性格是自高自大,虚荣心强,纪昀便投其所好,满足他的虚荣心。伴君如伴虎和琢磨怎样应付君王,是封建臣子的日常心态,纪昀便琢磨出了应付乾隆的妙招。挨训、罚俸都是小事,保住性命才是首务。所以就要动心思,发明对付君王的秘诀。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品。

        6.刀笔风味

        孙犁写道:“清朝官书的语言很厉害,有刀笔风味。比如朝廷申饬下属,常用‘是何居心,不可细问’这句话,这一句话,就常常能使一些达官贵人,濒于自杀的绝境。”(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评曰:辛辣老到阴鸷的笔法,谓之刀笔风味,也可叫师爷笔法。清代曾文字狱盛行,且绍兴师爷遍天下,这影响到了官书文字,故有“是何居心,不可细问”这类语言。孙犁看过明清档案及《宦海指南》《入幕须知》一类书,故了解这类语言及其厉害之处。

        7.民国车夫(车把式)生活一瞥

        民国社会上有句公认的俗语:“车喝儿进店(大车店),给个知县也不干!”孙犁说:“确实如此,车夫把车喝住,把鞭子往车座上一插,便什么也不管,径到柜房,洗脸,喝茶,吃饭去了。一切由店伙代劳。酒饭钱,牲口草料钱,自然是从乘客的饭钱中代付了。……”(孙犁《晚华集点保定旧事》,同上,第42页)

        评曰:这是孙犁坐大车之后的记录,是普通民众生活之一斑。孙犁注意保留当时所见的社会生活材料,延及今日,成为宝贵的社会史料。这类史料正史不记,孙犁记之,遂成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类史料也。

        8.日寇杀学生

        孙犁在《新年悬旧照》一文中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学生,特别注意,凡是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人,见到就杀。”(《尺泽集》,同上,第59页)又在《读画论记》一文中说:“当时,日寇铁蹄所至,知识分子生存甚难。”(《曲终集》,同上,第159页)

        评曰:这是两条惊心动魄的史料。想想看,当学生,穿学生服,留学生头,竟有生命危险,这是什么样的鬼蜮世界! 日本人为何要杀学生? 因为学生是知识分子,有文化,有头脑,最易有民族思想,有反抗意识,最不甘心做亡国奴,所以最受日寇的仇恨,最易引发日寇的铲除杀戮意识。学生、知识分子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消灭了这些文化载体和传播者,就等于灭亡了中华文化,就可以加速灭亡中国。学生,知识分子,是中国人中多么宝贵的一个群体!

        9.地主儿子的话

        抗日时期,党在农村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地主是什么态度和表现? 一般写抗战的书上极少涉及这个问题。孙犁《秀露集·乡里旧闻·度春荒》提供了一条史料:“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虽然对这种政策,心里有些不满,他们还是积极经营的。抗日期间,我曾住在一家地主家里,他家的大儿子对我说:‘你们在前方努力抗日,我们在后方努力碾米。’”(《秀露集》,同上,第42页)一是赞成支持八路军抗日,二是努力搞好经济。这应是绝大多数地富对抗战的基本态度。

        评曰:孙犁是亲历者,他的话是可靠的。地富的这种态度,归根结底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地富也是炎黄子孙,绝大多数是抗日分子或同情抗日分子,当汉奸的终归是少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