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雨
景德镇曾是世界瓷都。其陶瓷产品具有跨阶层、跨时代、跨地域的巨大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人群的生活方式。景德镇在陶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漫长、丰厚而跌宕起伏的生产历史密不可分。长久以来,尽管以景德镇为中心议题的陶瓷研究层出不穷,但系统总结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和突出特点的论著却寥寥无几。《景德镇陶瓷简史》《景德镇陶瓷史话》(以下分别简称《简史》《史话》,江西教育出版社)两书的出版,或正可弥补这一缺憾。
《简史》致力于以时间为纵轴,系统梳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其以年代为界,分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当代七个章节,勾勒不同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特点,深描其演进的动态过程。尽管各章节由不同的研究者分别撰写,但各章结构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统一谋划,基本均以陶瓷面貌特点切入,进而揭示面貌背后的陶瓷技术发展和管理方式变化,分析总结陶瓷的文化影响,由此尽可能完整地向读者描绘出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图景。
如细览行文,又可进一步发现《简史》作者们的匠心。首先,《简史》充分吸纳了最新的考古发现,立足于景德镇陶瓷研究的前沿成果。近十年来,景德镇考古工作加快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如乐平南窑、兰田窑、落马桥、御窑厂的发掘工作,南河、小南河流域窑址的调查工作,均为深化研究景德镇历史提供了全新的材料。撰写者充分吸纳消化了这些考古发现蕴含的学术信息,将之与历史文献相结合,转化为书写景德镇陶瓷史的有机材料,并大量采用新的研究观点,引领读者走近了当前景德镇研究的前沿地带。其次,《简史》视野宏阔,立足于景德镇而放眼于世界。景德镇本地陶瓷生产的发展历程固然重要,但让人们真正对景德镇刮目相看的,则是世界范围内景德镇陶瓷的广泛出土,和依靠景德镇陶瓷所勾勒出的中国与世界网络关联。正因如此,《简史》的撰写者们以极其恢宏的视野,审视景德镇陶瓷产品的流传与影响,凸显出景德镇在世界历史图景之下的实际坐标,带领读者重温了“器成天下走”那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旅程。最后,《简史》基本实现了一项难度极高的写作目标: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这一目标看似理所应当,实则极难达成。如不对结构和文字进行精心设计,很难兼顾不同层次的读者。《简史》的作者们基于可靠的一手资料,以朴素的文风、严谨的结构,深入浅出,对景德镇的陶瓷史事娓娓道来,让瓷都的成长过程如画卷般缓缓展开。
如果说《简史》系统描摹了景德镇陶瓷的历史脉络,那么《史话》则以更为活泼的叙事,填充了历史主线叙事中难以兼顾的种种细节,让景德镇和其瓷业、产品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细腻。《史话》分列四章,分别聚焦于景德镇历代陶瓷名品、瓷业技术与管理组织、陶瓷艺术与文化内涵、陶瓷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等四个主题,阐释了景德镇陶瓷历史中最具特色的方方面面。与《简史》较为统一的行文格式不同,《史话》专题之下的一则则论述虽仍以时间先后排序,但行文形式围绕主题,不拘一格,重点更为突出。其写作内容的取向和分寸尤值称道。景德镇窑火兴盛千年,产品深受中外各界欢迎,有趣的传说与掌故不胜枚举。《史话》尽管注重趣味,但仍以史为基,对轶事的选择,终究仍落脚于可靠的史实和对现象背景、原因的追索分析。如令人津津乐道的窑神童宾传说,如以趣味性考量,本可大书特书,但《史话》对传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一笔带过,而特意提炼出传说中龙缸烧造的部分,基于文献和考古发现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与分析,严谨求实的学风由此跃然纸上。这样的议题取向,引领读者穿透传说轶事本身,走向景德镇陶瓷生产历史的实景,曲径通幽,豁然开朗。此外,各篇主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兼顾各大专题的方方面面,围绕各章专题织就了相当细密的信息网络。如第四章交流互鉴专题之下,从时间纵线看,兼顾宋元明清不同的时段特色;从横向空间看,涉及亚欧等诸多海外市场;从贸易管理组织看,细分贸易政策、贸易模式和典型个案等多个维度;从文化影响看,涵盖面貌、文化、技术等不同层次……纵横错落的主题论述,如精准落下的刻刀,在多维的视角中,一刀刀雕刻出“四时雷电镇”繁盛背后跨越山海疆界的往来流动。《史话》宛如景德镇辉煌历史的一行行注脚,仿佛毛细血管般交织出景德镇陶瓷生产景象之下的肌理结构,又像一条条枝茎,引人一步步发现景德镇陶瓷的根系与基因。
陶瓷曾代表了世界对于东方的想象,而景德镇则代表着人们对于陶瓷故乡的想象。对于古陶瓷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景德镇是一座宝藏: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追忆,有太多的资料值得钻研,有太多的历史值得琢磨。而如今,《景德镇陶瓷简史》和《景德镇陶瓷史话》为我们理解景德镇打开了新的门径和全景视角。拾级而入,徐徐观览,或许可以恍然领悟一个不一样的China。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