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不该被遗忘的物理学家饶毓泰

    龙飞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0月18日   07 版)

        饶毓泰(左)和学生郑华炽(中)、吴大猷(右),1937年在北大

        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选举新一届院士时,在当晚的酒会上,他幽默而又得意地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起行来,饶毓泰,吴健雄是二代,吴大猷是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四代了。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胡适所说的吴健雄、吴大猷、李政道、杨振宁早已大名鼎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唯独饶毓泰的名字却令不少人感到陌生。

        饶毓泰,1891年生于江西临川钟岭,字树人。少年时代,他来到上海,考入中国公学(清末革命党人创办的学校),和胡适是同学。后来,胡适兼任学校英文教员,两人由同学又成为师生关系,并终生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1910年,胡适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庚款”留美生考试,以国文一百分的成绩被录取。转年,饶毓泰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毕业,回家乡当中学教师。1913年,他考取江西省公费留学生,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胡适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前夕,想去饶毓泰就读的芝加哥大学:“本欲一访饶树人,以电话向大学询问其住址,乃不可得,怅然而止。”饶毓泰后来也说,留美多年“不得与胡适一见,实为大憾”。

        1922年,饶毓泰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当时,张伯苓校长委托南开校友凌冰博士在美为母校物色优秀人才。凌冰看中了饶毓泰,邀请他到南开大学任教。张伯苓办学名声在外,饶毓泰欣然同意。

        创建南开物理系

        1922年秋,饶毓泰来到南开大学。张校长交给他的任务是创办物理系,这是继北京大学之后,我国建立的第二个物理系。饶毓泰在美国自费购置的一批先进物理实验仪器亦随之而到,南开学生第一次有了物理实验课。

        饶毓泰担任系主任,与陈礼教授共同为物理系及理科各系授课。饶毓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课能抓住本质,突出重点。理科其他系学生也都愿选修他的课。他特别喜欢向学生提问,也鼓励学生发问,课堂气氛总是十分活跃。

        一次,当饶毓泰讲到分子运动的速度时,有个女生举手提问:“为什么烟囱冒出来的烟是那么慢呢?”饶先生首先称赞道:“问得好!”然后再加以讲解。有时他阐述理论,请学生举出实例。无论学生举例正确与否,他总是表示欢迎。

        吴大猷是饶毓泰的得意学生。他在南开中学读高二时,以同等学力考入南开大学矿科。在所有课程中,他觉得物理最难。第二学年开学时,学校突然宣布矿科停办,矿科学生可以转到本校理科各系,也可转到外校的矿科。当时吴大猷因第一学年成绩优秀已被免去第二学年的学宿费,于是转入物理系,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他感到十分有趣:“物理是我当时数、理、化三科中成绩最不理想的一科,物理教授饶毓泰又是我最怕的一位老师。每次听说他有事不能来上课,我心里就舒坦极了。”

        转入物理系后,饶毓泰讲授的“近代物理”使吴大猷产生了浓厚兴趣。吴大猷发现饶先生只是神情严肃,不苟言笑,其实平易近人,心地善良。吴大猷还听说,饶先生和师母感情不好,家庭生活很不愉快……

        后来,物理实验课的一位教师辞职,饶毓泰聘三年级的吴大猷兼任实验课助教。吴大猷虽成了“半个”老师,而同年级同学依旧喊他的外号。

        1929年吴大猷大学毕业,饶毓泰将他留校当助教。暑假期间,吴大猷回故乡看望母亲。当他返校时,饶毓泰已与妻子离婚,并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下简称“中基会”)奖助金,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从事研究工作。饶毓泰临行前特地向时任理学院院长的邱宗岳建议,应当由吴大猷挑起教学重担,他很有才华,让他在工作中锻炼,将来定会大有作为。吴大猷从邱先生处得知饶先生对自己的评价,深受感动,唯有努力工作,回报恩师。

        第一段婚姻

        饶毓泰与胡适有一位在上海公学时的同学叫朱经农。朱经农也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朱经农非常敬佩饶毓泰的人品与学识,不止一次在致胡适的信中称赞饶毓泰:“将来之大科学家也。”

        朱经农十分推崇饶毓泰,便把自己的妹妹朱毅农介绍给饶毓泰。朱经农早年丧父,朱家经济困难时,胡适帮过不少忙。因此朱毅农也认识胡适。她是位新式女性,读过书,爱好文学,尤其迷恋写作。写好后寄给胡适,胡适会给她一一指点。他们建立了通信关系。

        朱毅农既浪漫又痴情,日久天长竟恋上了胡适。但她天性善良,无意伤害任何人,因此深感痛苦,出现了精神疾患。在西山疗养了一段时间后,她的病情有所好转。“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朱毅农只得听从兄长的安排,与饶毓泰见面。1924年两人完婚。她以为婚后就可忘记过去的一切,但事实未能如此。

        尽管饶毓泰学问大,但朱毅农却感到他缺少情趣,和他在一起非常乏味。她经常写小说、散文,已有作品刊登在《南开周报》。胡适希望她的作品能在《新月》杂志发表,或由新月书店出版。

        而饶毓泰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从不看妻子写的东西,对文学不屑一顾,是个典型的“理工男”。双方感情越来越冷漠,饶毓泰曾写信给胡适谈及此事。这对夫妻的性格相距甚远,以致到了无法相容的地步。1929年,二人离婚。原本就不看好这桩婚事的朱毅农的大哥朱我农,将妹妹接回了北平。

        至于朱毅农,经过这一结一离的折腾,旧病复发,而且发作起来比较严重。胡适原先并不知道她恋上了自己,曾去看望她。她卧病在床,自知时日不多,便豁出去了,向胡适说出心病:“我是为了想你发疯的!”当时胡适安慰她,说以后会常来看她,但他再也不敢去了。没过多久,朱毅农抑郁而终,时年刚过30岁。胡适在日记里写道:“此正古人所谓‘我虽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念之黯然。”

        把北大办成物理学重镇

        1929年9月,从婚姻牢笼中挣脱出来的饶毓泰前往德国访问研究。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大学天文物理实验室工作,专门从事原子光谱在电场下的斯塔克效应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开创了中国光谱学研究的先河。

        饶毓泰在德国时,和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叶企孙联名推荐,使得吴大猷获“中基会”奖助金。1931年,吴大猷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那里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最前沿的科研理论。

        吴大猷以其在南开奠定的雄厚基础,仅用两年就拿下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又获“中基会”奖助金,留校继续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影响深远,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博格曾对吴大猷说:“我能获得诺奖,应归功于你的论文。”

        留美时期,吴大猷发明的弯形红外光谱仪日后被美国工厂大量采用。吴大猷不无遗憾地说:“可惜当时没想到去申请专利!”

        1932年8月,饶毓泰回国。由于热衷科研工作,他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一年后,北大校长蒋梦麟聘请饶毓泰、冯祖荀(数学)、曾昭抡(化学)、张景钺(生物学),重建北大理学院。饶毓泰担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胡适已于1931年被蒋梦麟聘为文学院院长。两个好友再次相聚,在教授治校的北大可谓如鱼得水。1934年吴大猷在美已获博士学位并从事研究,饶毓泰立即给他发出聘书。吴大猷回国,成为北大物理系教授。

        饶毓泰1936年出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先后聘请周同庆、张宗蠡、朱物华、郑华炽等教授,这些都是物理学界的天才人物。此时的饶毓泰不仅有教育行政能力,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他通过广揽英才、更新实验设备、倡导科学研究,使得暮气沉沉、成立二十年来只有物理教学而无科研基础的北大物理系,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可与清华大学物理系相媲美的中国物理学重镇。

        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在人才荟萃的西南联大,饶毓泰以崇高的学术地位被推选为物理系系主任。

        早在三年前,饶毓泰经北大同事撮合,与上海女子张明因结为伉俪。张明因也是再婚,并有一个4岁的女儿。饶毓泰对这个继女如同己出,改名为饶慰慈,夫妇俩琴瑟和谐,全家生活幸福。1937年秋,饶毓泰夫妇将女儿送往上海,二人辗转来到长沙。11月,因日机空袭长沙,形势危险。饶毓泰将妻子送回上海。没过多久,妻子突患伤寒病,不幸去世。

        饶毓泰患有胃溃疡,再加上国难家愁使得他心情无比抑郁。吴大猷、刘晋年等弟子便来陪伴老师。吴大猷请饶先生每天在自己家吃晚饭,然后陪他打牌。饶先生输了没什么,赢了就高兴得像个小孩。其实吴大猷自己并不喜欢玩牌,只为讨先生开心而已,因为除了读书,饶先生唯一的娱乐就是打牌。

        饶毓泰始终惦记着饶慰慈,1939年暑假,专程去上海看望女儿。正巧吴大猷的第一部专著书稿已寄到上海排印。在上海期间,饶毓泰顺便为书稿做了校对。饶慰慈也没有辜负继父的关怀与照料,从小学到中学,学业成绩优异;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这是后话。

        回到昆明,饶毓泰精神焕然一新。为保证教学质量,他规定学生坚持正常实习,每周一次,风雨无阻。当时仪器设备极为稀缺,饶毓泰带领师生把贵重仪器搬到离昆明十多里外的农村,放在大铁桶内埋入地下。需要实习时搬到昆明,用完后再搬回去藏好,这样可避免日机轰炸造成损失。1941年,教育部聘饶毓泰、曾昭抡等为第一批“部聘教授”,人们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部聘教授每月薪金600元,待遇相当于大学校长。

        饶毓泰不仅致力于教学,并坚持学术研究。他精通英、德、法文,国学根底也非常好,学术造诣极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学界将他和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的“四大名旦”。

        1944年,饶毓泰应邀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及俄亥俄大学访学,并在俄亥俄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1938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此时他已卸任大使职务,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他乡遇故知,饶毓泰曾到胡适在纽约的家中做客,相谈甚欢。

        1945年9月6日,胡适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消息传开,北大师生异常兴奋。彼时,按照饶毓泰自己的说法,他“精神早已销止,存者只躯壳耳”,但当他听说胡适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时,要在战后发展北大理科和工科学术的雄心壮志就被激发了出来。9月19日至10月13日,饶毓泰为北大的发展给胡适接连写了五封信。

        回到北大

        饶毓泰于1947年回国,出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此时胡适已正式执掌北大。饶毓泰认为这正是复兴北大的最好机会,他建议胡适扩充发展北大物理系,成立工学院、天文学系,建议胡适聘请钱学森为工学院院长,争取吴健雄、袁家骝以及钱三强、何泽慧回国。如果北大能聘请到这些青年才俊,原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人才兼备,自然就能成为中国原子物理研究中心,中国在世界原子物理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指日可待”。

        1948年3月,饶毓泰与胡适同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北大得到“中基会”十万美元的资助,用于发展物理系,筹建原子物理研究中心。但由于时局变化太快,这一宏伟计划未能实现。

        1948年12月13日,蒋介石派人来劝胡适南下,胡适说:“我不能丢下北大不管。”此时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蒋介石两次亲自拍电报催促胡适南下。14日,派遣专机飞抵北京,强行接人,同时命令胡适劝几位知名教授一起南下。

        饶毓泰没有随胡适离开。他之所以选择留下,是和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要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949年以后,饶毓泰继续担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兼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此时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番,并有“急起直追,赶上世界学术水平”的讲话。1951年,马寅初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汤用彤任副校长。1952年初,“三反”运动开始,饶毓泰成为箭靶。他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在大会上批判他所谓“赶上世界学术水平”,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怪。饶毓泰听后大怒,表示不能接受这一批判。但随之而来的是校方也以同样的观点批评饶毓泰的思想有问题。饶毓泰犹如当头挨了一记闷棍。

        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饶毓泰精神受到重创,一度想离开北大。同年,高教部效仿苏联办学模式,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饶毓泰不再担任北大物理系和理学院的领导,只保留了一个普通教授的职位。然而,值得庆幸的是,1955年饶毓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传来喜讯:杨振宁、李政道荣获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不约而同给恩师吴大猷写感谢信。饶毓泰深感欣慰,虽然没人给他写信。

        三年困难时期,饶毓泰多次收到吴大猷用小邮包寄来的糖果、奶粉。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发作在台北猝逝。噩耗传来,饶毓泰悲痛不已。

        “文革”中,饶毓泰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迫害,1968年10月16日在燕南园家中自缢身亡,终年77岁。他留下五万元,遗愿是用来设立“饶毓泰奖学金”。

        晚景孤苦的饶毓泰可谓身后凄凉,没有文集出版、不见传记面世,仅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杂志1991年发一增刊“纪念饶毓泰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一直关注着恩师命运的吴大猷这样写道:“学生自他获益处,不在流畅的演讲,而在其对学术了解之深,对求知态度之诚,对学术的欣赏与尊重,以及为人的严正不阿的人格影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