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我们的伊莎白老师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0月11日   18 版)

        2008年,伊莎白老师获得多伦多大学荣誉博士。张剑供图

        2020年12月15日,在伊莎白老师家祝贺生日。张剑供图

        ■张剑

        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籍教授、中国国家友谊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英语教育的拓荒者,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她还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获得者,为中加友谊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本人没有听过伊莎白老师的课。1993年我加入北外英语学院的时候,伊莎白老师已经退休——那时候她已经78岁了。但是我跟伊莎白老师有过一些接触,主要是作为院长,每年在她生日的时候去给她祝寿,送上我们学院的祝福,送上鲜花和签名的贺卡,同时也跟她老人家汇报一下学院近期的发展。作为院长,我也参加过许多跟她相关的活动,包括多伦多大学所属维多利亚大学校长古奇教授来访时为她举行的一个仪式、科技部和学校为她107岁生日举行的庆祝仪式,以及学院校友返校时的一些聚会。在前一个仪式上,我作了发言,讲述了我所了解的伊莎白老师;在后一个仪式上,我和学院的王明欣书记敬献了生日贺卡,朗读了生日贺词。

        伊莎白老师还捐资在英语学院设立柯鲁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令学院非常感动。有一次去她家看望,柯马凯说他母亲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了一个曾获柯鲁克奖学金的同学——伊莎白老师接受习近平主席颁发国家友谊勋章,下来后有人上前打招呼,这个人就是外交部翻译司的高级翻译、北外英语学院杰出校友孙宁。柯鲁克奖学金激励学院的学子追求卓越,我想伊莎白老师足可欣慰。

        我跟伊莎白老师的一次较为深入的接触,是陪伴她去多伦多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当时同行的还有她的大儿子柯鲁、一位曾经在北外工作多年的加拿大外教和一位正在撰写伊莎白传记的美国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以及北外国际处的马晓燕老师。伊莎白老师是多大校友,她在那里读的是人类学。她获得荣誉博士学位,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是因为她在人类学领域作出了贡献。她出生在四川,父母是传教士,在成都办学。她作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做田野调查曾经访问过川西的汶川附近地区、川东的璧山县兴隆镇、河北省石家庄外的南海山和十里店。从这些调查中,她写出了几本人类学著作,包括《兴隆场》和《十里店》。她获得荣誉博士的第二原因是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以及她为中加友谊作出的贡献。她在中国生活工作一辈子,经历了中国现当代史的风风雨雨,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离开。正如她的传记作者谭楷所说,“百年人生,每一次选择都是中国”。这种国际主义的奉献精神也得到了多伦多大学的认可,她也因此被视为多大后辈学子的榜样。

        我陪伴伊莎白老师去加拿大参加荣誉博士颁发仪式是2008年5月12日,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来说是刻骨铭心,因为正好是汶川地震的当天。地震时,北京也有震感。我们正在候机大厅等待登机,仿佛感到有一点震动,后来从广播中听到了汶川地震的消息。这时,伊莎白老师想起了她在汶川作田野调查的经历。她说那是少数民族地区,外国人非常少。他们在那里看到有一座佛塔,就跟主事者说,他们想去参观,但喇嘛说最好别去。在他们的坚持下,主事者还是让他们进去参观了。就在当天晚些时候,一场地震就把那座塔给震塌了。主事者说:你看叫你们别去,你们非要去,那座塔没了吧?! 伊莎白老师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汶川地震频繁,大大小小的地震一年可能会发生多次。她对那里是有感情的。这次得知地震造成重大损失,她也为赈灾捐了款。

        伊莎白老师出生于传教士之家,她的家庭来自地球的另一边,到四川安家,不只是为了传教,也为了传播知识、开启智慧。父母开办幼儿园、小学,启迪心智,所以伊莎白老师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当她得知我的研究领域是英美诗歌,还深入研究过美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就想起了曾经读过的艾略特作品,还背诵了一段诗歌:《Under the bamboo……》。这首歌来自艾略特的诗歌《斗士斯维尼》(Sweeny Ago⁃nistes)。它给伊莎白老师留下印象,可能不在于含义多么深刻,而是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所以她了然于心。当然,歌里唱的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远离文明的原始地方,那里没有堵车,没有拥挤,也没有污染,很有可能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斗士斯维尼想带女朋友去那儿隐居,在鳄鱼岛上生活。当然,故事也可能使伊莎白老师想起父母从加拿大来到地球这一边,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工作的情景。

        我们到伊莎白老师家去看望她时,她会请我们喝茶,一般是英式的红茶加奶,还有一些点心,如饼干之类。伊莎白老师好像每天都喝下午茶,一直保持着这种习惯,这是一种英国生活方式。她跟我们交流也用英语,只是偶尔蹦出一句中文。中文她能听懂,但是不怎么说。这些细节让她看上去还是很西化、很外国,但是在2008年,当我们一起到达多伦多时,大家对她说,“您回到家了”,好像她并不太认同,她说中国才是她的家。应该说,她对加拿大也是有认同感的,并没有完全忘记。她还是加拿大籍,属于我们所说的外籍教师。她在加拿大还有很多亲戚,在多伦多的时候,她也去见过他们。伊莎白老师为人谦和,见面都打招呼。即使对我们后辈也彬彬有礼。2022年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她和柯马凯,就在学校西院的南门外。他们刚刚去附近的小学接孩子放学回来——应该是她的曾孙吧。我上前跟她打招呼,她跟我握手之前还不忘脱下手套。我很感动,因为当时天气很冷,说明她的修养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不需要提醒。

        伊莎白老师是一个很亲民的老师,她关注更多的是平凡的教师、平凡的人民,认为他们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每年北外校庆都会邀请很多知名校友返校,包括企业家、金融家、外交官、著名教授、知名媒体人等。但是我的印象中,她有一次明确表示,我们应该重视那些曾经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老师,而不仅仅是名人。教师为学校作出了贡献,这些工作不可忽视! 伊莎白老师跟学校的普通老师打成一片,她坚持到离退休工作处前的广场,与那里的退休教师一起做操、锻炼,伸胳膊伸腿,即使冬天好像也坚持。大家在一起寒暄、聊天,她感到快乐,没有著名教授和名人的架子。她在北京生活,如同北京的普通人一样。有一次我和家人去巴沟的华联购物中心购物,看见柯马凯带着伊莎白老师在那里的眉州东坡酒楼小吃部吃面条。可能是因为川味对他们有特别的意义,有一种怀旧情怀吧。冬天里有时候她也到结冰的运河上滑冰,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她最后一次这么做已经年过一百,真了不起!

        伊莎白老师心态平和。她得到了很多荣誉,却非刻意追求。她没有自视为特殊阶层,总能与身边人打成一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去世,她一直住在北外西院名叫南楼的宿舍楼里。楼高五层,没电梯,风格像筒子楼,其实是单元楼。她家在三楼,是一套三居室,里边放了很多书架、很多书。地上还有些塑料盒子,放着她的档案和文件。在这里,她有时接待来访者,更多的时候是旧时的学生和同事来看望,或是她邀请他们来叙旧。房子面积不大,东西多,显得有些拥挤。北外陆续修建了许多楼房,也有条件更好的地方,但是她都没有搬。不是没有条件,而是因为她对这里有感情——这是她熟悉的社区。伊莎白老师也许天然希望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