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20日 星期三

    跨学科德国学研究视角下的歌德学和马克思学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20日   19 版)

        《德国教养与世界理想——从歌德到马克思》,叶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49.00元

        ■庄玮

        叶隽教授的新作《德国教养与世界理想——从歌德到马克思》从作为整体视域的跨学科德国学研究出发,从文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思想史等多个视角全方位探讨了歌德学和马克思学形成的思想脉络,研究了德国精神史格局中的“歌德-马克思”结构所折射出的德国教养以及世界理想。在叶隽看来,今天中国的“德国学问题”不再是简单地将各学科有关德国研究的内容机械相加,而是要进行“跨学科”的“互涉整合”。该著作的研究思路是,“以文本为田野,以历史为空间,以侨易学为资源,借鉴布迪厄的‘文化场域’、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等,以文学史本位为基本立足点,试图勾勒从歌德到马克思时代的文学史、教育史、政治史、思想史的互动关系”。

        作者首先探讨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德国大学教育对歌德和马克思精神成长的奠基性作用,并特别指出,“德国大学经由洪堡之改革而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大学的典范,这也正是歌德、马克思二人所处德国大学语境本质不同的地方”。。作者还分析了家世背景和在欧洲其他国家游学和生活的侨易语境对于两位巨擘教养和思想形成的推动和促进。除了对文化场域下有着多重身份(官员、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思想家和科学研究者)的歌德文学世界营建和拟造的剖析外,该书还介绍了马克思青年时代受到歌德启示的文学创作,挖掘了马克思文学世界认知与其学术视域之间的关联。此外,作者还在政治场域层面,探讨了歌德的官宦生涯和马克思的流浪宿命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可对接和不协调之处,例如指明了马克思正是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头号大国英国,方得以完成《资本论》这部宏篇巨著。

        在作者看来,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以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以及世界公民、世界市场思想代表了“文史哲融通之后的德国精神与世界理想”。两位巨擘的世界心灵和世界意识“使得作为个体和具体生存语境中的人超出狭隘的集团利益范围,而能思考更广阔空间的使命和责任,这就是以人类为家、以举世为国,这是一种对通行的民族国家概念的质性超越”。

        叶隽在书中还进一步上升到哲学高度,批评了歌德《银杏》等作品中的二元论和马克思以“阶级斗争模式”为典型的“新二元模式”仍无法跨越西方文明“秘索思—逻各斯”的二元对峙框架。西方似更强调一种“非此即彼”、“斗争相生”(竞争生存);而东方则强调“相互转化”、“互助共存”。。作者基于中国哲学中的和合理念和中道思维、侨易学的“二元三维”论,提出了“一元三分”理论,认为“二位表象”下的“一元三分”在平衡点上实际已构成了“三”,而在此处两级的对立不是一成不变的。矛盾二元平衡状态下生成的第三维可理解为“和”,“同”和“真”。而“一元三分”在作者看来,有助于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存和求同”和“走向大同”,共同继承和践行歌德和马克思跨越边界的求真努力,且在思维范式上冲破二元竞争的思想桎梏和在制度层面上为实现世界理想提供保障。

        最后,叶隽指出歌德学和马克思学不是单纯的学术史、思想史甚至教育史所能概括。故此,德国学的研究视域需延展至知识史(Wis⁃sensgeschichte)的层面。“所谓知识史,乃指对求真之途所必需的知识的整体性认知,这既包括了高端的科学、文化、学术、思想等等,也包括了民间的各类风俗、习惯、技术、信仰等普遍知识(低端知识)”。作者认为只有对知识史线索进行梳理,才能更好理解德国文化中“歌德 — 马克思结构”这一完整的纵向坐标。

        该著作高屋建瓴,对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和教育等学科做到了融会贯通,对歌德学和马克思不仅在纵向历时性,也在横向共时性上进行了广谱性的知识史考察,充分践行了作者的学科互涉和联通的德国学研究理念和运用了本人的侨易学理论,且提出了“一元三论”理论对两位巨擘的学说进行了批判性尝试,为国内的德国学学者提供了极佳的研究范式和勇于理论创新和批判的榜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