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20日 星期三

    新时代如何再造漓江文学品牌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20日   06 版)

        漓江社一角

        ■本报记者 舒晋瑜

        █刘迪才和张谦带领着漓江出版社的同仁们,一起举起了“新漓江、新文艺、新发展”的旗子,结合漓江社的出版特色,确定了文学品牌三足鼎立的核心发展计划:漓江文学奖、漓江书院、《漓江》文学月刊。

        绿林掩映下的漓江出版社牌子不甚起眼,然而走进院子,那些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头像贴了满墙,访者立即会想象到漓江社在上世纪80年代提供的精神盛宴,曾带给多少热爱文学的读者持久的感动。

        是的,提到漓江出版社,自然最先想起“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毕业的年轻人郑克鲁和金子信也没想到,他们提出的倡议和计划多处联络无果后,在1982年冬为漓江社迅速接纳,贡献了诸如《白夜》《麦田里的守望者》《巴黎的忧郁》《西方爱情诗选》及“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等外国文学的精品译作,为几代中国读书人打开一方新视野。

        四十年来,“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已成为漓江社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由之前一人一书变为每位作家出版多卷本;不仅在外国文学翻译上有新的译者资源补充进来,外国文学的产品线也进一步拓展,漓江之前的“老诺”“红诺”之外,增加了“黑诺”。此外,漓江社还策划出版了“外国名作家文集”“外国惊悚悬疑小说译丛”“罗特小说集”“胭砚·太阳石系列”等丛书,延续漓江出版社一贯以来在外国文学领域深耕的传统和底蕴的同时,也打出了“新漓江、新文艺、新发展”的发展目标,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刘迪才、张谦的带领下,漓江品牌散发着愈久弥新的光芒。

        三足鼎立的文学品牌

        今年7月29日,由漓江书院发起的“非遗文化大讲堂”项目在南宁揭牌,第一期活动“书”与“刻”的相遇——广西书刻艺术巧夺天工之美主题分享会在这里举行,众多痴迷于书刻艺术的观众专注地聆听,广西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非遗文化在书院悄然传播开去。

        这只是漓江书院的活动之一。作为漓江品牌的三大核心支柱之一,漓江书院建院五年来不遗余力地开展阅读推广和文化传播活动,尝试以书院作为出版融合的创新平台,在出版界率先实践新型复合文化阅读空间,探索文化产学研的多种实践项目,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尤其疫情之后,他们加速建设了线上平台,用于营销和品牌活动传播,开发“漓江云书院”,打通线上线下多平台融合发展,以期阅读推广能更上一个台阶。

        “书院+”的多功能、多空间的融合,使漓江书院成为文化聚集地,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在漓江书院的创收总额中,占比最大的是承办活动带来的收益。策划、执行活动的资源优势成为出版人办实体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漓江出版社社长刘迪才说,按照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重点发展战略,漓江书院不仅仅是书店,而是“文化书院系建设”——突出出版与阅读空间的深度融合,依靠网络平台,“书院+线上”的经营模式将成为漓江书院具有标识性的运营模式,越来越多的读者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了解漓江书院品牌文化,形成自发的品牌推广者,使得品牌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文学出版社生存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更积极进行转型创新。漓江书院实际上就是漓江出版社的一个转型创新的平台,书院形态是书店,更是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刘迪才说。

        “阅读创造无限可能”是当初打造漓江书院时,漓江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社长刘迪才的出版理念之一。这位在出版界摸爬滚打了三十余年的出版家,身上依然透出蓬勃的活力和激情。当年,硕士毕业生刘迪才的第一份求职信就发给了漓江出版社,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2015年,命运又把橄榄枝抛给了刘迪才。而此时的漓江出版社却今非昔比,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年亏损一千多万元。上任初始,刘迪才先和老同志座谈,推开会议室的门,却见桌椅横七竖八,积满厚厚的灰尘,看上去更像是无人问津的大排档。

        似乎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斗志。刘迪才和总编辑张谦带领着漓江出版社的同仁们,一起举起了“新漓江、新文艺、新发展”的旗子,结合漓江社的出版特色,确定了文学品牌三足鼎立的核心发展计划:漓江文学奖、漓江书院、《漓江》文学月刊。

        5月13日晚,首届漓江文学奖揭晓,王蒙、孙频、弋舟、穆涛、臧棣和莫华杰喜获大奖,颁奖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文学依然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芒,照亮了漓江之夜,更坚定了漓江出版人前行的脚步。

        “世界不远,漓江不老”,这是总编辑张谦的文案。

        “一脉清流,生生不息”,这是社长刘迪才的文案。

        除了30万元高额奖金的鼓励,上级党委和出版集团的支持也为漓江出版社注入了强心剂。刘迪才说,集团领导看重漓江的品牌,舍得助力投入进一步推动漓江品牌焕发新的活力,这对于漓江出版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我很感动,全社上下有一种激情,所有人全力以赴专注投入漓江品牌的建设,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刘迪才说。要持续打造品牌,除了漓江书院和漓江文学奖,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恢复大型的《漓江》文学月刊。

        直到现在仍有一批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漓江》杂志对他们的影响记忆犹新。后来刊物一度衰落,多少人为之惋惜。《收获》主编程永新认为,如果能复刊《漓江》,将会像灯塔一样吸引更多的国内优秀作家,向漓江出版社输送好的稿源。同时,《漓江》也会成为纯文学很好的阵地。广西作协主席东西的观点是,《漓江》复刊后可以把好的作品留在广西,尤其又有“漓江文学奖”的平台,广西作家与广西出版界,特别是与漓江出版社的合作会更加紧密,这必然会把广西文学带向更加开阔、光明的境地。

        提升漓江品牌的辨识度

        漓江出版社的领导班子和员工,对漓江品牌之于漓江社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有着高度统一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漓江出版社,曾以外国文学的出版确立了自己在全国出版大版图中的地位,在新的出版业态下,如何扩大漓江社的影响,提升品牌辨识度?刘迪才说,广西出版集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做出版要抓高端资源。2023年,漓江出版社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漓江品牌中心,和北京出版中心、上海出版中心、广州出版中心、南宁出版中心、桂林出版中心平级,品牌中心包括品牌的建设、运营和督导,集中编辑力量和运营力量力争实现十四五期间集团的漓江品牌的塑造工程。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谦,当年从火车站拖着行李箱出来,坐着人力三轮车直奔漓江出版社。她至今记着时任漓江出版社副总编的聂震宁去北大挑选出版人才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她说过的一句话:“漓江出版社是桂林最高学府。”在这座“最高学府”中,张谦敏锐地捕捉选题,谨慎而大胆地把握出版方向,2017年就提出“中国故事原创文学丛书”的概念,先后策划了系列原创好书,包括建军90周年之际推出的长篇小说《炮兵连爱情往事》、讲述医生职场故事的《寸刀》、直面校园现实的《青果青》等作品。而作家何建明的《大桥》出版前后做了近三十场活动,为漓江社在主题出版和发行推广方面树立了范本。

        作家温燕霞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虎犊》,是漓江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打造的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项目,作品入选2021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建党100周年主题出版重点选题。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的《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作者李时新以丰厚的口述实录为基础,通过对失散红军长达40年的追踪采访,真实鲜活地再现了22位失散红军战士经历湘江血战的生命沸点,又回归农村的特殊命运。

        该书的选题其实来自聊天中的一个思想涟漪,经过编辑团队四年打磨,以开放的格局、独到的思维进行内容优化和体例优化,并与深耕数字阅读、在国内数字阅读平台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掌阅科技联手,最终做成了一本融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为一体的复合出版物。优质资源的聚集,多载体、多形式、多媒介对内容的分发,使此书在出版后的数月内获得了超过百万的阅读流量。

        现在的漓江出版社,不仅出版了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图书,策划的重点选题也不断结出硕果:《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入选“中国好书”;《大桥》《虎犊》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天津医生》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大鱼、小鱼和虾米》输出爱沙尼亚,并在2020年入选丝路书香工程;《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入选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策划的《凤凰飞》《大道向南》《脊梁:新时代十年优秀共产党员》《监视》《铁河:“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建设纪实》《通江达海平陆大运河》等主题出版物品质优良,其中《凤凰飞》入选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奋进新征程、书写新史诗”主题专项。

        “漓江年选”是漓江出版社的传统图书品牌。张谦说,“诺贝尔”是漓江出版的基因和脉动,是时光深处的牧歌,引得数代漓江人为之集结。漓江版“年选”源自26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是一部“正在进行时的中国文学回忆录”(陈晓明语)。26年来,漓江出版社坚持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名刊、专家学者主持编选,在全面客观、公正专业上严格把关,认真梳理全年文学创作成就,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年度优秀作品。如今,“漓江年选”从最初的几个品种逐渐扩容至十几个品种,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2023年算起,诺奖作家未进入公版期的尚有60多人,这是一片资本角逐的热土,对这个领域作家作品的竞夺,不是漓江的强项。众人还没睡醒的时候,漓江前辈就已经外出狩猎了;现在的漓江人,专注于在家种田——我们无富可炫,有技在身,到手的都不是战利品,而是作品本身,值得像农人看待种子那样,悉心培育,精耕细作,用时间打磨,为每一部好作品寻找好译者、好编辑、好制作,直至它找到那个两情相悦的读者。”在“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主编序言中,张谦这样写道:当初外在的压力,变成了现在内在自我提升的动力:你敢不敢自己跟自己比,有没有勇气和能力对标漓江社光辉岁月,提振传统并发扬光大? 种种繁难之下,依然得努力往前走,这也便是人生的挑战和乐趣所在。

        品牌的拓展与创新

        两年前,漓江出版社在北京成立文龙玉首席编辑工作室(以下简称“首编室”),在集团首编室制度的指导和漓江社改革机制的积极推动下,快速起步,策划出版了《好父母,好家教》《好学生,好学法》《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等一批双效产品,擦亮了漓江社教育理论品牌。2021年创造图书利润492.5万元,2022年则增长至520.9万元。

        这样的效益由仅仅八个人的工作室创造出来。为了总结、推广成功经验,2023年7月,漓江社总编辑张谦带队,对文龙玉首编室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分析文龙玉首编室的经营模式、经典案例,调研发现这支队伍有很多优势值得转化为漓江出版社的重要标识、文化属性和精神追求。首先,文龙玉首编室重视团队思想建设,打造了一支思想上积极向上、业务上扎实肯干的高素质编辑队伍;其次,科学细化的奖惩机制和足够的试错空间,极大激发了编辑选题策划、投身出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第三,清晰的出版思路和合理的布局是生产计划具备可操作性的必要前提,全体编辑的自律和团结协作则保证了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第四,在社里校审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下,编辑自身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虚心好学的工作态度,确保了图书过硬的编校质量。

        编辑的策划能力主要表现在出点子、策划出畅销书选题等方面,这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而策划能力取决于编辑的个人文化修养和实践积累。编辑策划不仅要有对单个产品选题的控制、加工、校对等环节的意识,还要具备把控产品群的能力。2005年整合改版的魏书生图书形成品牌后,文玉龙首席编辑工作室决定乘势扩张选题,建立产品线。适逢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各级教育机构进行教师培训,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素质的途径,需要优秀的教改图书,文玉龙在学校名师的教育改革、教书育人方面寻找新的爆点,开始策划李镇西系列图书。文龙玉多方调研,请教销售人员,跑书店,阅读与作者有关的16本作品,把李镇西教育思想与成功实践进行分类梳理,策划出若干个图书,得到了作者的充分肯定。

        文龙玉首编室先进典型所折射出的先进品质和成功经验,目前已成为漓江社搭建学习、实践、激励平台和长效机制的榜样,督促其他业务部门见贤思齐,反观自身,推动全社出版工作良性发展,使文学社科、教育理论、地方文化、女性生活等多个板块齐头并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漓江出版社在产品建设、在开拓新领域方面,越来越趋向成熟。

        在采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漓江人的众人同心,其利断金。正如张谦所说,做出版很累,但他们累得开心,累得充实。她会向刘迪才讨教做出版的窍门,刘社长半开玩笑说:“菩萨心肠加霹雳手段。”张谦说,做出版要与人为善,但是管理需要力度,该修枝剪叶的时候要舍得下大力气。在“菩萨心肠加霹雳手段”的管理中,背负沉重的经济包袱的漓江社逐渐扭亏,并有了盈利。

        在刘迪才社长看来,正因为秉持不忘初心的情怀,坚持文艺立社的自信,漓江出版成为“广西出版现象”中一支坚强的力量。他很喜欢漓江老社长刘硕良的作品《与时间书——刘硕良口述回忆录》和《春潮漫卷书香永》,并在不同场合建议员工静下心来多读读这两本书,对敬业守业一辈子的出版人多一份尊敬,对出版多一份理解和坚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