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韩国参加2023年首尔国际作家节的中国小说家余华就出道40周年接受了当地出版商和读者的祝贺。
“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是我登上文坛40周年,后来绿林出版社告诉我,我才知道的。因为如果在中国举行这样的纪念会,会以为作家马上就要去世了,所以好像是不举行这样的活动的。”63岁的余华作家9月8日在首尔钟路区一家咖啡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举行登上文坛80周年活动,那时也打算来韩国举行。”
余华的作品在韩国很受欢迎。《东亚日报》的报道说,绿林出版社出版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的销量分别超过了10万册和25万册。
“能够在韩国举行登上文坛40周年活动也是托了喜爱我书的韩国读者的福。”余华说。
他是在1983年发表处女作的。据余华研究者洪治纲所述,“大约尝试了四五篇之后,余华终于慢慢地熟悉了一些小说的基本技法,并开始得到文化馆老师的大力表扬了。1982年底,余华终于将一篇自认为相当成熟的小说寄给了杭州市文联的《西湖》月刊,结果很快就接到了采用通知。这便是出现在《西湖》1983年第1期头条上的《第一宿舍》。这篇小说以余华自己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的进修生活为依托,通过某个医院集体宿舍里居住的四位进修生,展示了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的四个青年之间的各种纠葛。这些纠葛,包括了小到吃喝玩睡等生活方式的错位,大到对医生职业和道德操守的不同理解……不久,余华又完成了《‘威尼斯’牙齿店》和《鸽子,鸽子》,它们分别发表在《西湖》1983年第8期和《青春》1983年第12期上。”
余华在韩国谈到自己正在写的下一部作品时说:“主人公是总是过着艰苦的生活的人物,与前作不同,加入了喜剧成分。”
韩联社报道,在“余华从事文学创作40周年记者座谈会”上,他说自己读过的第一本韩国作品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南朝鲜小说集》,后来才看了殷熙耕和孔枝泳的作品。他还回忆了2000年首次访韩时的情形:当时一住就是半个月,“每天都在吃喝玩乐,好不惬意。原本还要参加一个签书会,结果准备工作都已就绪,主办方却说签名会取消了。一问,才知道是没人来。”
自2006年起,首尔国际作家节已经举办了12届。今年的活动以“跨越语言之桥”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位外国作家与14位韩国知名作家,参加9月8日到今天(13日)在只能通过桥梁到达的鹭梁岛上举办的多项活动。
余华和64岁的英国布克奖史上第一位女黑人得主伯纳丁·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是今年作家节上最具知名度的外国嘉宾。
9月8日晚,58岁的韩国小说家郑智我和余华分别作为韩外作家代表,在鹭梁岛的作家节开幕式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韩联社的报道说,余华以《共鸣美好,分歧也不差》为题,从歌剧入手,讲述从最开始因为“听不懂”而敬而远之,到最后多亏了字幕从而顺利跨过语言之桥并为之着迷的故事。他说,因为无法听懂,所以无法产生共鸣。但共鸣与分歧共存,且同样重要。“跨越语言之桥”顾名思义就是指翻译的重要性,在文学中共鸣和分歧都是美好的。
(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