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杜·迪安/文,王强/译
我与泉州的纽带,始于1991年。那年,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的协调员,踏上了泉州的土地。我们乘坐阿曼苏丹的“和平之舟”号,在意大利威尼斯驶向日本大阪的途中,抵达了泉州。这次考察访问旨在凸显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更要传达各族人民间的和平信息,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计划的最终目标。
在“和平之舟”号驶入历史悠久的泉州港之前,我们意外地遇到了一艘在南中国海上漂浮了八天、失去动力的泉州渔船。我们救起了八位陷入困境的渔民。当“和平之舟”号游轮于1991年2月14日抵达泉州后渚港时,正值大年三十,这八位幸运的渔民与他们的家人在这个特殊时刻团聚,我们为此受到了整座城市的热烈欢迎。
我首次与王强和泉州代表团的其他成员相识,是在2014年,那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我深感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这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88年启动的十年计划“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的核心理念,旨在“强调东西方交往带来的复杂文化互动,并助力塑造欧亚各国人民丰富的共同遗产”。在中古世纪,泉州社会已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建立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和贸易联系。
2017年,我再次访问泉州,又一次见到了王强。此时,他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论坛的翻译和活动组织者。该论坛在泉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来自60个国家的86位年轻人参加了在古城泉州举办的青年创意与历史遗产保护论坛。对话、合作、共同发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旨和目标。历史遗产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更是智慧的源泉,它启迪着未来决策者,并为世界的共同进步奠定了基石。
“丝绸之路”的国际知名度上升以及多样性的诠释,要求我们在关注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超越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全新跨文化对话。我鼓励王强书写泉州的故事,以此激励年轻人负起责任,提升他们对促进和平共处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过去的多年里,王强积极从事保护和推广泉州及其海上贸易的历史遗产,不遗余力。
我感到荣幸,能向大家推荐王强的精彩之作《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本书揭示了泉州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和海上贸易的遗产。它唤起了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访问泉州时的回忆,这次访问使恢复悠久的历史联系和人际交流活动更具正当性和合理性。
我多次受到泉州人民和政府的热烈欢迎,并与那些我们曾救助的渔民,以及后来成为朋友的学者们进行过深入交流。2017年,我有幸再次参观了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在1991年初次访问泉州时,我受邀参加了该博物馆新馆的开馆仪式;该馆是世界上收藏伊斯兰教石刻最丰富的展馆之一。如今,泉州是我心中的第二故乡。重回泉州,我自豪地见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启动的“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计划激发了这座城市的愿景,激励这座城市重新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恢复历史联系。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所述,泉州(刺桐)的文化遗产呼唤着深入的跨文化对话,包括美学、伦理和精神三个维度。
美学维度:艺术的表达、形式和结构创造了认识他族文化多样性的初步印象,也构成对话与交流的开端。
伦理维度:它涉及人类内在价值和艺术表达的灵感之源。这是更深层次的对话,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认知和共鸣,是对他者人性的认同。
精神维度:它强调一个族群超越并滋养其审美和伦理表达的信仰。这三个层面是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步骤,将特定族群的特质逐渐连接、融合至人类普世价值中。
“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反映了永恒的辩证法:运动、相遇与变革。现代的泉州因此重新继承了古代刺桐城神秘光环的荣耀。泉州以其丰富的多元文化认同遗产的充沛活力,在迫切需要发展全球化经济的世界上,泉州成为海洋贸易所赋予人类最持久贡献的历史典范而复兴。古城古港繁荣与复兴,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所言,是各民族在道义和智慧上相互支持的结果。
(本文作者杜杜·迪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和宗教间对话部门前负责人、“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