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06日 星期三

    朱帕·拉希里教授:我们必须终生阅读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06日   04 版)

        朱帕·拉希里。摄影:埃莱娜·塞伯特。图片:巴纳德学院

        生于伦敦、久居意大利罗马、通意大利语的印度西孟加拉裔美国作家、普利策小说奖得主朱帕·拉希里(Jhumpa La⁃hiri)已回到纽约,出任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教授和创意写作项目主任。

        56岁的拉希里还将于今年10月10日在美国出版用意大利语创作的224页短篇小说集《罗马故事》(Roman Stories)。这是她15年来的首本短篇集,收入九个故事,由她本人和克诺夫出版社的编辑托德·波特诺维茨合作翻译。

        8月29日,她从一个作家和写作教授的角度对哥大校报《哥伦比亚新闻》谈及对翻译的理解。

        “我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作家更广泛活动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她已功成名就还是刚刚起步。”拉希里说,“跨语言的阅读实践,离开自己的语言重心,可以让作家对自己的工具和技巧产生一种敏锐的理解。翻译或重译文学作品代表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能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到,我们与文学艺术作品神秘和难以捉摸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翻译是一种解释行为,那么翻译不仅让我们成为更强的作家,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读者。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会要求所有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都选修一门文学翻译课。”

        她同时也谈到阅读对写作的作用。“阅读是一切。”她说,“阅读是写作得以生发的土壤,终生都必须耕耘、充实和敬畏。我在当作家之前就是读者了。我知道,如果写作衰退,阅读仍将继续吸引我、激励我。作为写作教师,我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如何阅读文本、如何进入文本和吸收文本,以及如何从作家的角度加以欣赏。”

        朱帕·拉希里1967年7月11日生于伦敦,本名尼兰贾娜·苏德希纳·拉希里,三岁时随父母迁居美国,1999年以短篇集处女作《解说疾病的人》(Inter⁃preter ofMaladies)获得普利策奖,2003年的长篇处女作《同名人》(Namesake)则拍成了同名电影。

        2011年,拉希里移居意大利罗马,很快便用意大利语搞起了创作,出版了两本非虚构作品、一本长篇小说和一本诗集,并翻译了意大利作家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Domenico Starnone)的三部小说,同时还主编了《企鹅意大利短篇小说集》。

        2014年,她和小说家斯蒂芬·金、托拜厄斯·沃尔夫、拉里·麦克默特里,以及加拿大出生的舞台导演张家平(Ping Chong)一起,获得了美国的国家艺术勋章。

        拉希里的多种作品,如《解说疾病的人》《同名人》《低地》《不适之地》和《罗马日记》等,均已在中国出版。

        (康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