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汪家明寄赠的新著——《范用:为书籍的一生》(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8月版)几乎是一气读完的,我完全被书中的气场所吸引。吸引我的是范用先生可佩可敬的出版人生,还有汪家明潜入范用精神世界、再现范用生命价值的书写。
人们常说,出版人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殊不知出版人站在最佳的文化“看台”上,见证了名家学者思想流脉的波涛起伏,亲历了各场文化大戏的开阖铺陈,参与了时代思想文化的构造建设,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非常丰富,他们的历史作用无可替代,值得后人认真书写,范用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近十年来,中国知名出版人的传记出版了不少,不过,严格来说,这些具有抢救性质的图书大多是人物研究,肩负的是发扬传主出版思想的使命。之所以这么说,在于这些图书的撰写者与传主并无深度接触和交流,所掌握的资料也多是二手的,只能钩沉往事,流于传主平生事功的叙说,难以展现传主丰富多彩的人生履痕,更谈不上走进传主的内心世界,描慕出传主的至情至性。
汪家明的这部著作则不仅介绍了范用这个革命时代出版人的成长过程,这个改革开放早期出版业文化坚守者的高光时刻,而且刻划了一个历经风雨、识人知世、无畏无惧的出版人,描述了一个真诚坦荡、倔强固执、视书籍为生命的文化人,塑造了一个爱书、藏书和编书的“书痴”形象。见事见人是人物传记的基本要求,这本书做到了,而且称得上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汪家明所以能写好这部传记,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一是他与范用先生系忘年交,十几年的交情,有心灵上的交流;二是阅读了一千八百多封作者、朋友给范用的书信,编有四卷本《范用存牍》;三是查阅了大量与范用先生有关的书稿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四是参考了已有的报刊、书籍中缅怀范用先生的文章。正是因为如此扎实的基础工作,才使我们读到了范用先生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节,乃至温暖的人格风范,汪家明还原了范用先生丰满的人生。
1938年,范用先生十六岁时,进入读书生活出版社,此后直至离休,他都没有离开过三联书店,从一名练习生做到总经理,被认为是三联书店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是三联书店传统的继承者和光大者。那么什么是三联书店的传统? 范用先生又发扬光大了些什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在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工作过六年,读过一些关于三联书店历史的图书和资料,访谈过一些三联的前辈,对三联传统感受最深的是追求进步和竭诚服务两个方面。范用先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是立心力行,且有新的建树。
第一,追求进步。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都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危难之时,面临的是国土沦丧、民生凋敝的局面,抗战救亡是全民族的呼唤。三家书店始终高扬爱国救亡的旗帜,通过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工作,团结进步作家,向广大读者传播抗日救国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千百万知识青年接受革命的理想和知识,走上革命和进步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三家书店成为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與论阵地和战斗保垒,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追求进步是三联书店的本色。印象深刻的是,我在香港工作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的同仁都认同自己进步文化机构员工的身份,秉承“红旗飘飘”的出版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方针和任务有所调整,侧重于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出版。但追求进步的本色并没有变,这从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之初三联书店创办《读书》杂志,提倡“读书无禁区”,以及后来的争论和坎坷中可见一斑。陈翰伯和陈原两位智者是那个时期《读书》杂志的主事者和思想解放的倡导者,范用先生则在杂志的编辑实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范用先生的主持下,三联还推出了沈钧儒《寥寥集》,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斯诺夫人《“我热爱中国”》、绿川英子《绿色的五月》、史沫特莱《大地的女儿》等图书。范用说出版这些图书是“我们三联书店的任务”。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在范用先生的主持和推动下,利用《读书》的阵地,三联编辑部的出书工作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完成了新的转型,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出版风格,在全国出版界别开生面。这是范用先生七十年出版生涯的辉煌时刻。
粉碎“四人帮”后,知识分子重新焕发了创作的热情,但又苦于出书无门。范用先生观察到这一点,利用三联书店长期积累的文化界人脉资源,四处交友,广泛组稿,精心策划,先后出版了《傅雷家书》《干校六记》《随想录》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图书,还形成了杂文系列和“书话书”系列。文人书、人文书,由此成为三联书店出书的一种新的风格,持续至今。这本书的第二章“书时光”详尽地介绍了范用先生策划、编辑这些书稿的过程和细节,背后有趣或曲折的故事,让人感佩不已,他不愧为“文化的发现者和坚守者”。
第二,竭诚服务。竭诚为读者服务是三联书店的宗旨和奠基石。徐伯昕先生说过:“服务精神是‘生活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是以服务起家,把读者看作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一样,不怕麻烦,办事惟恐不周,对读者绝对忠诚,绝对负责。”什么叫“竭诚为读者服务”,韬奋先生有一个生动的阐述:读者“每到一个地方,只须知道那个地方有‘生活’分店,他们往往总要想到‘生活’。人地生疏,想起‘生活’,往那里跑;认不得路,想起‘生活’,往那里跑;找不到旅馆,想起‘生活’,也往那里跑,请代找一个;买不到船票或车票,也往那里跑,请代买一张。”
范用先生不仅传承了三联书店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传统,推出“读书服务 日”活动,更是把“竭诚服务”的工作拓展到作者身上。夏衍先生说:“范用哪是在开书店啊,他是在交朋友。”范用先生自学成才,因此他对有学问 的人总是抱着仰望的姿态,有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千方百计地与他们交朋友,竭尽全力地为他们服务。他的做法是“把作者变为朋友,把朋友变为作者”,为此他做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
“与朋友的时光”这一章介绍了他与几十位作者交往,为他们出书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不少文坛的佳话。作者都爱向范用先生叙说自己的想法和写作计划,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出主意想办法。范用在人民出版社五楼的办公室成了众多作者的驿站,时不时总要上去坐一会儿,说一说。陈白尘先生曾感叹:“作家获得出版家的爱护和支援,可算一大乐事 ! 兄(指范用 )可谓作家的知己!”
在书中我们还看到,不少名流出版的图书都倾注着范用先生的心血,从约稿、改稿、审稿一直到设计版式和封面,再到图书推广和衍生产品的开发,每一个环节他都尽心尽责。书中收有范用 先生写的“《随想录》图版、插页编排方案”,事无巨细,样样都考虑到了。难怪巴金先生收到样书后会激动地写道:“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 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书市的。”
范用先生的出版思想和实践是出版界的宝贵财富。可喜的是,范用先生开创的新三联的风格被后来的三联主事者继承了下来,在沈昌文和董秀玉两任总经理身上可以看到那么多范用的影子,当然他们也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拓展了三联书店的业务。长江后浪推前浪,出版产业化、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愿三联书店当下和未来的掌门人传承范用先生勇毅前行的出版人格,在日 后的出版进程中高歌猛进,创造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