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8月16日 星期三

    从崭新角度充实丰富“红色江苏”内涵与外延

    刘荣珍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8月16日   08 版)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陈军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3年5月,88.00元

        “延安十三年”是一段扭转乾坤、见证中国革命事业走向高潮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无数怀抱爱国之志、报国之心的青年为着同一个信仰,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涌向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圣地”,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长期以来,这段历史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也因此,相关的著作和研究比比皆是。它们或以时间为线索勾勒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发展历程,或从专题的角度研究延安十三年的各种进步举措,但是图文并茂地解读这一时期江苏文艺人与延安之间关联状况的著作还是空白,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教授的新作《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无疑具有开创性,堪称研究延安时期江苏文艺人的代表之作。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是一部角度出新、颇具特色的作品。如作者所言,集中梳理江苏文艺人在延安十三年时期的资料是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值得做的一件事。为此,作者历时一年多,在遍寻资料、实地调研、深入研究相关文献与学术著作的基础上,汇编了65位延安时期的江苏文艺人的鲜活故事,通过人物梳理时代,通过时代展现人物,传递出那个时代有识之士以文艺之风润泽人心的精神。书中的一篇篇文章、一帧帧照片,铸成了一座记忆大厦,成为延安时期江苏文艺人青春的最好注脚。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从延安时期的大背景讲起,介绍了广大知识分子热情奔赴延安的背景、原因、方式与困难,以及大量知识青年进入后延安的社会变化,还特别说明了“鲁艺”创办的光辉历程及其取得的杰出成就。以此为铺垫,作者在延安时期文艺人这一群体中搜罗整理出舒强、马可、王莘、卞之琳等65位江苏文艺人,以人物为中心,真诚客观地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揭示了这些江苏文艺人到达延安前及到达延安后的学习和创作情况,还对家喻户晓的经典文艺作品与这些江苏文艺人之间的关系作了翔实的交代,还原了与时代风貌交织的江苏文艺人的主要人生历程。全书460多页,30余万字,每篇人物故事都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让读者在感悟文字力量的同时,也通过一幅幅剧照、书影、乐谱重回那个血色浪漫的时代。

        从人物选取的角度看,该书选取的人物来自音乐、戏剧、摄影、电影、绘画、广播电视、舞蹈、文学创作等众多文艺领域,足见江苏文艺人在这一时期的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他们在如此众多的领域广播文艺之种,为人民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真正做到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先后三次担任新歌剧《白毛女》导演的南京人舒强以高超的导演艺术才华推动了这一红色经典的广泛传播,在唤起民众觉醒,推动当时土改运动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徐州的作曲家马可扎根人民群众,创作出使“生产模范”三五九旅名震边区的《南泥湾》,以及描写工人们奋力劳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传唱至今。此外,还有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胜利渡长江》浮雕的版画艺术大师彦涵,记录开国大典珍贵影像的摄影家程默,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位播音员麦风,“新月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卞之琳等。江苏文艺人的身影遍布文艺建设事业的各个角落,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故事选取的角度看,作者尽可能地选取一些还原历史的生动细节。比如,为了抗日,这群江苏文艺人如何改名换姓,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响应社会形势需要,这群江苏文艺人又如何爆发出不可限量的潜能,用文艺作品为抗战鼓与呼。无锡人王辛耕,为了躲避敌人的逮捕逃到上海近郊的莘庄,改名王莘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因着冼星海送给自己的一支铅笔,他立志创作出激动人心的传世之作,于是一首歌颂祖国的经典之作《歌唱祖国》诞生了。身为《解放日报》记者的泰州人莫艾关于边区第一位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报道,掀起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热潮。莫艾也因报道吴满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的肯定和表彰,成为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开创者。此外,还有创作《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延安第一位女钢琴家”寄明,绘制《南京起义》油画的革命美术家莫朴,主演《钢铁战士》等一系列优秀国产影片的电影家张平,有“党内第一支笔”之称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胡乔木等。他们与时代共命运,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抗日烽火中、在文艺战线上奔走呼号,体现了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

        《宝塔山江苏文艺人》一书最值得称道的还有其在整理江苏红色文化、传承江苏文脉方面选取的独特切入点。它超越了一般“红色江苏”文化研究的藩篱,跳出江苏言江苏,具有面向全国的文化意义。该书的面世,为“红色江苏”的研究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样本,其写作思路和方法也为当代同类研究提供了借鉴。该书的创意,来源于作者参观延安文艺纪念馆的所见所闻,馆中江苏文艺人的相关图片激起了作者将其整理成书以助力江苏文脉传承的冲动。然而,在真正进入写作阶段后,事情并没有如想象那般容易。毕竟在延安十三年里爬梳、挖掘江苏文艺人的资料谈何容易,单以所见的历史图片为基础终究难以创作成书。为此,作者实地探访相关纪念馆,广泛吸收借鉴最新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从繁复的资料中条分缕析精炼出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附以每个人物鲜活的历史温度,使本书始终激扬着奋进的时代力量,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群有着家国情怀的江苏文艺人的思考与追求。

        作为一部聚焦特定时期江苏文艺人的著作,《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的整体价值是远远超出它作为一本书的有限体量的。它不仅带领读者追忆江苏文艺人走过的那段不平凡岁月,洞见江苏文艺人对于新中国文艺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更号召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传承和发扬前辈精神,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以为群众办实事的责任担当,创作更多饱含时代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总之,《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从崭新的角度充实丰富了“红色江苏”的内涵与外延,弥补了已有研究的遗憾与不足,掀起了“红色江苏”研究的新华章,足以成为延安时期江苏文艺人研究的一部前沿与典范之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