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8月09日 星期三

    称谓之中的文化底蕴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8月09日   15 版)

        ■黄朴民

        记得还是在2008年前后吧,当时我正承乏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每天都会收到数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内容可谓异彩纷呈,令人脑洞大开,或询问报考国学院之事,或毛遂自荐欲到国学院坐拥皋比,或附寄作品希望国学院帮忙推荐发表,或单纯诉说其对弘扬国学的立场与态度,总之,乃是林林总总又千奇百怪。我一般都会浏览并简单进行回复,我想,这也是对这些热心人士应该持有的礼貌和尊重。

        但是,印象里其中有一封信,我没有回复,不但不予回复,而且是颇不厚道但又毫不犹豫将它扔进了字纸篓!该信的主题,是表达对我们学院一位德高望重老前辈的仰慕崇拜之情,希望能追随老先生治学深造,并嘱托我将信函转呈这位老前辈,可是看着满纸的“先师”“先师”称呼,我啼笑皆非,只能越俎代庖,替尚且健在世上、活得好好的老前辈作主,将这封“拜师函”送去了它该去的地方。

        由此可见,称谓的背后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体现了浓缩的文明,不可须臾小觑。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繁文缛节,更不能以可有可无、随心所欲的态度来对待。尤其在我们这个富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运用准确而典雅的称谓,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程度的直接反映,也是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直观体现。

        众所周知,自周公旦制礼作乐,肇基西周煌煌“礼乐文明”之后,中国遂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屹立于天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呈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魅力,引领风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礼”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于建构社会的秩序,维系社会的稳定。其宗旨是为了确立尊卑有序、贵贱有等、内外有分、亲疏有别的社会超稳定系统。通常是通过名物度数“礼物”和揖让周旋“礼仪”得以反映的。所谓没有规矩,则不能成方圆。称谓得体,就是“礼物”与“礼仪”两者高度和谐的必有之义。

        因此,对他人的父母,必须是敬称“令尊”“令堂”,而对自己的父母,则得谦称“家父”(“家严”)与“家母”,两者若是颠倒,那就是失礼,成为莫大的笑话。又譬如,周祖谟先生为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一书作“序”,“序中”称余嘉锡先生为“外舅”。如果没有基本常识,那么,也会觉得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谓“外舅”,那不过是“岳父”的别称而已。而朋友之间的通信,信末的祝福词,可以是“即颂大安”“谨颂台安”,但若是给上司与尊辈写信,则通常以“肃颂钧安”之类为宜,以示内心的恭敬与尊重。这种规矩,似乎太“冬烘”,迹近无聊了,如今在大陆地区倒已不是特别的讲究,但是如果换个场景,你是和港、澳、台地区的人物互通邮件,分享交往,那么,在这方面多加留意,尽可能多一点书卷气,恐怕就不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再以赠书的落款签署为例,当下是兴之所至,“指正”“雅正”“教正”“存正”、“惠正”等词不分轩轾,随意使用。这显然也是需要检讨,加以注意和改进的。一般来说,给平辈朋友赠送自己的作品,通常正确的用词,是用“雅正”“属正”“惠正”,而将自己的作品奉呈长辈或上司,则以签署“教正”“指正”“郢正”,以示敬意。如果要显得更儒雅一些,还可以借助通假字,署为“郢政”,当然,通常情况下,也不必搞得如此复杂和迂阔。至于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晚辈后生,一般签署为“存正”“惠存”,这中间的潜台词,是当下晚辈的学植尚不足以全面准确地理解与认识作品的精髓要义,不妨先留置一段时间,待日后学力提升之后再行评议。这些用词上的细微差别,其实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一个读书人的国学功底与文化素养,貌似小道,但是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毫无疑问,“礼乐文明”在中华民族成长壮大过程中,曾经起到过凝聚人心、稳固秩序、和谐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换言之,“积广大而致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中,是以“礼乐文化及其精神”为重要构成的。于是遂有以“汉官威仪”“礼仪之邦”为中华文明的显著象征。而“泱泱大国”的风采,说到底,就是“彬彬有礼”,让人尊重。而要达成这个宗旨,我们不妨从最寻常的“称谓”问题上入手,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