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表面上进入相对停滞的时期,实则酝酿着重大变化。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在西方新兴理论学说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但是在整体理解上仍囿于语言学转向、结构主义以及文化批评的范式,缺乏新的问题意识和概念工具,对一些正在发生中的理论事件难以做出及时的回应。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对当代西方前沿文论进行整体观照,不仅要重视一些业已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和值得注意的思潮,而且要特别关注赖以塑造当代文论之理论内涵和实践功能的新范式。
《西方前沿文论阐释与批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当代西方前沿文论。何谓“文论”?“文论”从其核心意义来说,首先指文学理论。鉴于当今理论呈现出跨学科、多领域的特点,我们也将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面貌兼涉文化、艺术及美学理论。何谓“前沿”? 我们对于“前沿”文论的入选原则秉持两个思路:其一,从时段来说,主要关注近30年来西方文论的最新发展及研究成果;其二,从我国实际出发,主要选择已在西方学界产生较大影响而在我国尚未引起充分关注和研究的理论。就国别而言,主要涵盖英、美、德、法、意等国家的文论。由于理论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我们就舍弃了文学家这个群体的文学理论观点。我们试图突破原有的叙事框架,根据当代西方理论力场本身的图景,也就是根据客观存在的重大思潮转向来构建诸种理论星丛。
我们旨在以文明互鉴为指导原则,对当代西方的文化实践与理论实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为中西之间的即时平等对话寻求文献与理论资源上的支撑。当代中国与当代西方的文化与文艺实践之间,已经具有了共时性,许多新的经验、新的问题、新的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发展中国当代的文化实践,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对于研究内容的选择,首要的尺度是“当代性”,其次,中国的文论研究,应当立足于当下中国的社会实践及文艺实践之中遇到的诸种问题,批判性地阐释和转化对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实践与批评实践有参考意义的当代西方理论。简言之,目标在于:立足当代中国的当下需要,通过本土视角、语境和思想资源,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批判、阐释、转化和拓展。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每一卷又分为三编,一共有六编。上卷以当代西方批判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当下西方文论最重要的一些新议题。上卷的撰写者们大多数是这些最新议题的直接翻译者、研究者与对话者。上卷所呈现出的成果,既是对当代西方文论的地图式呈现,也是地标性概括,更是镜像式反思。下卷以伦理转向、实证主义转向和后人类转向这三个转向为轮廓,以思潮史的方式,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化现实在理论上加以折射,致力于点、线、面结合的梳理与研究。其中广泛涉及了他者问题、创伤问题、动物问题、诗性正义、公共生活、科学主义等议题,早已超出了文学理论的领域,但却是对当下人类新经验、新实践的直接反映。下卷以既撷菁又别裁的方式对这些议题进行了全面的呈现、阐释和批判。
在写作中我们放弃了呈现西方当下文论全景图,勾画“文论思潮史”甚或编年史的宏大叙事目的,而是敞开学术交融与交叉阐释的视野,使其中的多元性、互文性和开放性获得充分的呈现。我们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架构,即把话题、人物和思潮理解为一个三棱镜,让它们透过阐释和批判的目光,折射出历史、理论与文本多重维度的光辉,同时还力图使研究呈现出历史、理论和文本的穿透性,从而建立起多层次的研究路径。我们不想用某种学科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规训,而是着眼于其中的思想创发点和学术增长点,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延伸和拓展。因此,书中的每一编都是一个星丛,是许多独异思想的交相辉映,是诸种新思想的撒播与延异。
书中的内容有两个根本特点:一是“新”;二是“融”。从“新”的角度来说,我们有选择地呈现和阐释了近30年来的西方文论新发展。求“新”的目的,是为了求“变”,是为了助推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的知识更新。就西方文论近30年来的发展态势来看,基本上每隔十年便会发生大幅度的研究范式转型,相应地,也会出现理论知识的大规模新陈代谢。呈现和阐释这种新陈代谢,并且用它来应答新语境、新经验,更新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话语,是我们预设的理论目标。从“融”的角度来说,当代学术正日益突破单一学科的学科规训,朝着跨学科的路向发展,我们着眼于当代西方文论的前沿动态,密切关注其中的转向,不可避免地也会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在文论领域的构成性作用。厘清这些学科的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新形态,反思这些理论是如何融合起来的,以及思考如何让理论成为无界之思,却又尊重文学、艺术和经验的客体优先性,将是对当下中国的文论研究大有裨益的事情。
《西方前沿文论阐释与批判》集腋成裘,积土成丘,它的阶段性成果多已作为单篇的学术论文发表过,因此它也是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的汇集。成果的推进过程,是一个不断开疆拓土、冲锋陷阵的过程,在许多次专题会议上,中青年学者一呼云集,诸多会议论文最终聚沙成塔。成果推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前沿性与先锋性,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学者投身于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引领了近几年来西方文论研究的风潮,推动了理论议题与理论话语的更迭。希望成果的出版,能够对增进文明互鉴、推进外国文论的本土化、更新文论研究范式、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体系,做出应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