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侃章
苏轼对黄庭坚有这样一段激赏:“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也。”果不其然,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与苏轼、米芾、蔡襄同列书法宋四家;其文学成就超逸绝尘,影响深远。黄庭坚没有辜负苏轼的期望,当然也完全印证了苏轼的眼力与盛赞。
这篇小文无意也无力阐发黄庭坚多方面的成就,仅就他对佛门高僧的一时失察、和红尘绝美的先人之觉,提供点有趣的事例。
一、失察与顿悟
《新丰吟》为唐朝曹洞宗开山始祖良价所作。良价驻锡新丰山,有一天禅修之时,所悟所思源源袭来,随即写下激情澎湃的七言古诗《新丰吟》:“古路坦然谁措足,无人解唱还乡曲。清风月下守株人,凉兔渐遥春草绿……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忽速……”文辞赡丽,哲理高深,韵味无穷,既有禅修之道叙说,又具参禅境界体悟,对老宿新秀都有启迪,是反映曹洞宗宗旨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新丰,就是江西宜丰洞山寺所在地新丰山。此地佛教鼎盛,富于思想家特质的禅宗曹洞宗就从这里传播开来。“求官到长安,求佛去江西”的民谚在唐朝就流行朝野。
黄庭坚自幼受到禅宗的熏陶,中年皈依禅宗,广泛涉猎佛典,为他奠定了深厚的佛学基础,从门派上来说,黄庭坚受临济宗影响较大。黄庭坚书法精妙绝伦,又是响当当的社会名流。所以曹洞宗门人、北宋文会和尚要将良价《新丰吟》勒石志铭之时,就恳请乡人黄庭坚书写。黄欣然从命,挥毫书就后,随即写下《书洞山价禅师新丰吟后》,喟然感叹《新丰吟》的深厚。这是一篇短章,全文如下:
“余旧不喜曹洞言句,常怀泾渭不同流之意。今日偶味此文,皆吾家日用事,乃知此老人作百衲被,岁久天寒,方知用处。浮山注解虽为报大阳十载之恩,又似孤负新丰老人耳。文会上座乞书此篇,欲刻诸石,与同味者传之,因书。老夫于此,兴复不浅。”(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六《题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庭坚坦诚自己原有门户之见:“旧不喜曹洞宗”,把自己所宗的临济宗与曹洞宗说成“泾渭不同流”。直至深读《新丰吟》后才改变看法。对文中的“浮山注解虽为报大阳十载之恩,又似孤负新丰老人”句稍加简释,“大阳”即曹洞宗第六世传人大阳警玄禅师(948-1027)。在此之前,曹洞宗已进入长期的寂寞期,当传到大阳警玄禅师时,竟然难以找到法统的传人。“浮山”,即浮山法远禅师,自称柴石野人,原属临济宗。北宋天禧元年(1017),法远禅师参拜了大阳警玄禅师。未几,大阳禅师将曹洞宗衣钵传授,命其承续曹洞一脉,往居于浮山。后来法远令其弟子投子义青禅师接嗣大阳警玄,从而成为了曹洞宗七世传人。新丰老人此处指良价。
把黄庭坚这段感叹译成现代文,大致意思如下:我原来不太喜欢曹洞宗的言辞,与曹洞宗所持所论,常有泾渭不同流之感。今天有机会细品《新丰吟》,才知文中所述都是家常日用平凡事。良价老人留下的诗偈法言,像一条保暖御寒的百衲棉被,要到天寒地冻、岁月深远,才能知道它底蕴广博和好处所在。也许为报大阳警玄禅师十年培育之恩,弟子浮山注解了《新丰吟》。可在我看来,浮山禅师的注解不太到位,恐怕有负新丰老祖宗良价大师的本意。如今文会和尚请我书写《新丰吟》,说要刻石志铭,我答应了,诚望与喜好者品味同享。我能亲笔书写《新丰吟》,真是机缘所至,兴致很高。
黄庭坚坦露了对曹洞宗一时失察及觉悟的心路历程,这大概就是黄庭坚另一种方式的顿悟吧。
江西修水黄氏人才济济,黄庭坚的祖父、父亲与他本人都接连中进士,读书当官是他们的主流选择,而黄庭坚为官为文,多重事功济世之道。大概如此,黄庭坚对佛教曹洞宗初时理解并不深入,还认为己之所学,与曹洞宗是泾渭分明的不同流派。直到文会和尚请他书写《新丰吟》后,才理解《新丰吟》有传之久远的精妙用处。这一偶然,让黄庭坚进一步认识到不同流派的相处之道。看来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很重要的一点是能随事反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先觉与引领
黄庭坚对于曹洞宗的奥妙后知后觉,但对西施美女的阐发却先知先觉,并起到了引领作用。
黄庭坚写西施的诗句如下:“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食鱼诚可口,何苦必鲂鲫”(《戏答公益春思》)。养眼食色、称心可口都在其中了。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黄庭坚对西施的故事非常熟悉。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书记载,西施出身于诸暨苎萝山下苎萝西村,父亲卖柴为生,母亲浣纱为业,西施本也是浣纱少女,所以黄庭坚说是“草茅”、是“蓬荜”。对于这些草茅山村,北宋诗人杜衍(978-1057)《题苎萝村》曾写道:“曲曲溪流隐隐村,美人微步合朝暾。”而明梁辰魚《浣纱记》则作了动态描述:“农务村村急,溪流处处斜……行过山阴了,不免到诸暨走一遭。”苏东坡和秦观也写过类似的诗句,如“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
“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荒台,苎萝村冷起闲愁。”黄庭坚所写与前辈杜衍及苏、秦师友的诗句互相映衬,把出身草根寒舍的西施描述得天生丽质,摇曳多姿,养人心眼,称心如意。
“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可谓名句,与南宋胡仔(1110-1170)《苕溪渔隐丛话》“情人眼里有西施”所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明代,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作了发挥:“他眼也不转看着元娘,越看越趣,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清代黄增又进一步完善,其《集杭州俗语》诗云:“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追根溯源,名闻遐迩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实脱胎于“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这一多情的诗句,从这一角度上说,黄庭坚可算得上大众的知音。
其实,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就在你心里。
有趣的是,曹洞宗创始人良价是诸暨人,而绝色美女西施也是诸暨人。黄庭坚对良价高僧后察其妙,对西施之美发人未发,一迟钝,一先见,折射出他别具一格的美学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