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19日 星期三

    心路遥遥

    赵秋丽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19日   08 版)

        《心路》,赵秋丽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年7月,398.00元

        清丽的晨曦透过玻璃窗,映照着我的书房,轻轻翻阅着自己的书稿,思绪慢慢引向远方。

        跨进新闻大门,已几十年。我揣着笔记本,拿着照相机,奔波在祖国大地上。原野、村庄、小河、森林、厂房、煤矿、学校,生活的多彩场景,时代的进步鼓点,乡亲的音容笑貌,给我启迪,令我陶醉。一篇篇报道,犹如一个个脚印,连接起来,呈现出我走过的路。这路,是新闻之路,也是人生之路。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言者心之音,行者心之形。雄心、善心、苦心、慧心,蕴含其中。路,是心灵的造影。

        忆起为什么钟情于新闻亊业,缘由多半来自父亲的教诲。父亲曾从事教育,在当地任教育局局长多年,一生正直,崇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境界。他要我树下雄心,当个好记者。我从小酷爱文学,经常捧着厚厚的书,在别人玩耍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屋里,静静阅读。上大学时,我的小说《菲菲的梦》便被收入大学生作品选《雏声集》,并获山东省写作学会一等奖。大学毕业的一天,慈祥的父亲对我说,百事欲成,心气为先。你看这个“志”字,“心”加“士”,人啊,可贵的要有抱负,但你知道吗? 抱负是苦役,有愿望就要受苦受罪,否则愿望怎能实现? 年岁的增长,历经万般苦难,父亲的这些话,在我的人生之路,有了更加深刻的体现。

        “万法唯心”,世间的一切都是从心出发的,我的新闻之路也是如此。

        剖析自己的心灵,我其实内心很软,看不得人受苦难。一位老教师因历史问题多次上访,久无结果,我很同情他。每次来到记者站,管他吃饭,劝他,给他路费,多方联系帮他解决了问题,我如释重负一般。新闻职业,让我更多地接触实际,接近群众,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在山东嘉祥县采访,看到农民被假种子害得苦不堪言,大片庄稼绝收,他们怨啊,气啊,在地头哭诉。我很难过,写了报道刊发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为百姓讨回公道。十几年前,在英雄少年的家,我拿出自己工资500元钱,放到孩子父母手里。我还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为菏泽市牡丹区周庄建了小学,翻盖破旧校舍。崇德扬善,关心弱者,在时时考验着我们的良心。

        我骄傲,我有个优秀的女儿,邵淼淼。她在任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官员期间,不辞辛劳,四处奔波,一直致力于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女儿曾和同事一起成功举办了以“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为主题的2015年国际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同时,她也参与建立和管理了在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地的联合国三方南南合作项目,为助力当地减贫、推进地区间包容和多元文化、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展现出了睿智、责任与担当。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革新与守旧,开放与封闭,文明与愚昧,无时不在较量着。新闻是与时代靠得最近、连得最紧的职业,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过程中,我将竭尽全力。既歌颂鲜花与欢笑,又关注小草与愁泣。有些事情,也许要成为一生中追踪求解的课题: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中的痛;奢糜腐败,百姓心头上的病;吃穿住行,民众如何更如意? 小时候,上学、读书,让我获得更多知识;当记者,社会、实践,使我看问题更加深邃。

        有时想想,干记者确实很苦:装有洗漱用品的挎包,时刻可能背起来就走,不停地奔波,就是我的生活。新闻,犹如使命,时时向我招手。我喜欢发生新闻现场的那种气氛,从采访对象的长相、衣着、话语、表情中,更能察觉和探究出新闻的价值。原汁原味原生态,是我看重的新闻要素。有段时间,我想研究一下未成年人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我曾用8天时间,跑了山东9个地市,采访100多人,写出长篇系列通讯。蹲在办公室里空想,脑子就象石头、水泥,到了现场,变成清泉、小溪。在记者生涯中,抗洪救灾时,我趟着齐腰深的激流,进入村里采访灾民;在地下800米深的矿井里,我真切体验采煤工人的艰辛;在大雪纷飞的油田,我写出了石油工人拼搏事迹;在非典患者的病房里,我感受到医护人员可贵的牺牲精神。

        采访如采蜜,既赏百花,又吸营养。我永远忘不了,2008年5月30日下午,我在潍坊采访80多岁“中国年画王”杨洛书,看到他的那双手,常年劳累,关节胀大,总是停在握刀状态,不刻年画,简直废了,一旦操刀,灵动飞舞,闪耀着艺术的光辉。目睹此景,苦与甜,常常是互相融合的。“年画就是我的命”,我理解他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正是千千万万个他这样的人,在世事浮躁中保持镇静,在艰难困苦中照样执着,在各种诱惑中选择坚守,才铸就了中华民间艺术的辉煌。我珍惜每次采访,看作是一种机遇和缘分,为获得新闻线索而喜悦。古人赞誉“行亦歌”,我的生活状态辛劳而充实。

        “虚以引和,静能生悟。”我特别欣赏这八个字。白天,四处奔忙,晚上,静思悟道。在那月朗星稀、万籁俱寂的夜晚,于安静、平和的环境中,读书学习,梳理笔记,汲取知识的五谷杂粮,反刍采访索觅新义。慧心妙想,由此而生:如何赋予报道一个鲜活的灵魂? 如何让政声与民意共振? 如何以人为本推进新闻创新? 如何在同质釆访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遍遍的苦思,更深层次寻找新闻学真谛。譬如,我研究总结思辨类报道的写作方法,通过探讨大与小、虚与实、远与近、强与弱等不同亊物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化主题,避免片面,把握好新闻宣传的“度”。写出了《“创城”三题》《“绿色”的发展理念——山东发展循环经济述评》《把鱼儿放到江河里——山东文化体制改革辩思录》等多篇此类报道,撰写论文《关于增强报道思辩性的思考》,并获全国新闻战线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优秀奖。有言道:“知之深,则行之远。”“知行合一”是写作的高境界,我努力朝此攀登,丰富新闻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从语言表达要有画面感和乐奏感等多个方面,探索与品味新闻采写的内涵。

        我宣传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始于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发现。2000年初,我看到一份材料中列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十八个正在消失”,其中既包括古建筑、老村落和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仁爱、诚信、忠贞、道义等传统精神,他们正在饱受损毁和伤害。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作为党报记者,眼看着他们被侵蚀,我不能再等待! 从此,我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寻觅和采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坚守者而奔走不息。

        《光明日报》社训: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2013年11月26日始,我又扛起宣传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连续十年,每年一个主题策划采写大型系列报道和研讨活动,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两创”新局面。

        路,不是平坦笔直的。沧桑跌宕,委屈磨难,没有动摇自己当初的选择。“光明在前”,像一盏红亮的灯笼,赋予信心,催我前进。

        就像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愿景璨璨,心路遙遙,我永远在路上。无论走到哪里,将有两点不会改变:心里装着起程时父亲教诲,憧憬着美好曼妙的希冀,我将信步而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