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农
6月27日,17岁的非裔青年纳埃尔在巴黎城郊小镇楠泰尔无照驾驶,受到两名警察追逐,后被其中一人持手枪近距离射杀。
事件发生后,警方最初的说法是嫌疑人要开车冲撞,警察出于自卫,不得不开枪。但随后互联网上流出一段视频,与警方说法不符,最终引发了法国各地大规模的骚乱,针对政府部门、警署、汽车和商店的打砸抢烧此起彼伏。
在发生过恐怖分子以汽车作为武器冲撞人群、造成重大伤亡的恐怖事件之后,法国在2017年修改法律,授予警察在嫌疑人不配合调查时、可开枪击毙的权力。此后射杀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警察自卫过度,甚至滥用暴力和可能滥杀无辜,也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从某些普通居民的角度来看,法国社会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但法律对他们的惩戒不够严厉。
一方面是警察指向被检查人的枪和面对打砸抢烧分子时凶狠的警棍,另一方面则是法律的软弱和各种利益的相互制衡。漏洞百出的社会管治,一有风吹草动就发生的街头打砸抢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也对法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射杀事件本身其实并不复杂,带来的后果却非常严重。根据法国企业联合会的数字,此次骚乱到第六天为止,全法有超过200个商业实体、300家银行网点、250家烟草店、5900辆汽车、1.2万个垃圾桶和1100座建筑物被抢劫或烧毁,另外发生了270起针对警察的袭击。目前损失估计已经超过了10亿欧元。
事件的前因后果暂且放下不表,我感觉有这样几个观察视角发人深思。
其一,互联网是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今“人人都是记者”,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功能丰富的通讯方式,既为管理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扩展了社会管治的边界,也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同样的方便,同样提高了他们自治和自卫的能力。当地一个媒体人说,如果没有那份从网上流出的视频,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警方涉嫌撒谎,事情会怎么发展就不好说了。如果视频流出的时间再往后推几天,等事件已有定论再为公众所知,结果恐怕就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指责了社交媒体的负面作用。也有舆论认为,民众的情绪,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情绪,都是通过社交媒体被煽动起来的。
然而互联网毕竟只是工具,是平台。就像那把枪——杀人的是持枪的人,而不是枪本身;需要严管的也是持枪的人。但因为这个难度太大,所以在法国等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只好对公众禁枪。法国舆论界和学界现在已经开始讨论如何管理互联网,必要的时候又如何断网。但相关的法律和权利问题,实在又是法国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其二,事件发生后,一个极右派政党领袖的前发言人出面,在网上发起了针对已被逮捕起诉的当事警察的捐款,短短几天便有约四万人参与,捐款达到了163万欧元。而且据称其中最大的一笔不过3000欧元,其他都是几块、几十块钱的小额个人捐款。当然,这笔募捐从一开始就受到部分舆论的严厉批评。而给被枪杀的纳埃尔的捐款只有区区35万欧元。
其三,如果死的是警察,如果纳埃尔一脚油门把警察撞死在墙角,或是把半身探在车窗内的另一个警察拖死在路上,那又会是怎样的结局? 会发生这么大的社会动乱,造成这么多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吗?
其四,在打砸抢烧的表象背后,政治操纵的痕迹若隐若现。对在野的政客们而言,任何街头社会运动,都是在帮助自己,都是在给执政的对手找麻烦。基于选票的选举政治,决定了执政党为保住票仓,在众多社会经济议题上不得不优先考虑选民的意愿,而不是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
一位极左翼的政党领袖,由于公开呼吁年轻人不要烧、抢学校、图书馆等机构,而被解读为“其他代表政府的机构可以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当事人后来公开否认了这层“言下之意”。但他同时强调,警察正在成为脱离政权控制的一股政治力量,已经让政权感到害怕。
一次警察的查车验照,最终造成嫌疑人被杀,警察被捕受审,10亿欧元灰飞烟灭,整个法国社会撕裂受伤。多几个视角看这起事件,对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悲剧,一定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