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19日 星期三

    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新时代“大先生”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19日   19 版)

        师德师风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通过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新时代“大先生”。要着眼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吴颖惠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标志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目的是要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已经在路上。

        敬德书院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干部教师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为己任,是北京市海淀传统文化教育阵地,也是特色鲜明的师德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开展会讲交流、课程培训和相关研究,助力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切实服务海淀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

        持续弘扬师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有言“人者,仁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朱子也提出“仁者,爱之理,心之德”的思想理念。人皆具有仁爱的德性,都能秉持仁爱的精神,以自己为中心,推己及人,由近推远,环环扩展,与他人互相尊重、彼此友爱,从而构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温情的社会秩序。

        教师需要具备“仁爱之心”。孔子提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基础的传统君子道德。开创了“仁中心主义”思想体系,“仁”成为君子理想的人格德性,构成一个完善的“君子”思想伦理体系。儒家的理想人格,在于不断完善自己。师道,在中国语境中就是君子大人之道,要使人彰显出内心深处的光明品德,重新认识自己生存或生命的意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传统中国,师者何以具有崇高的地位? 按中国人的理解,天佑我们,以君、以亲、以师来加持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哉,师哉,桐子(童子)之命也”。

        儒家文化深刻影响我们的言行规范和社会教化。为师之道首重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当传为人之道,授为学之方,解偏蔽之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还应敬业乐群,尊敬自己、尊敬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用爱心和耐心做好老师。

        关于师德,首先要认识到师德即自重,是影响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论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更要具有个人威信、丰富的经验和言行一致。只有德高望重的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钦佩,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认识到师德即自省,尤贵在自律自省。自律自省是儒家修身的基本方法,历来为古代士人所推重。《论语》里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离娄上》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荀子·劝学》中也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就可以避免过失,教师亦然。

        第三,师德是一种人文素养。教育者应表现出对人类尊严的维护,对人类价值命运的追求和关切,对五千年绵延不断、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有人梯精神,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人文素养,要把教育视为一项值得奉献终身的崇高事业,而不只是养家糊口的职业。

        第四,师德还表现在对教师职业幸福的追求。对教师而言,可以理解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感、教育教学满意感、人际交往和谐感和职业情境舒适感。顾明远先生也曾就此问题提出成为教育家的三条标准:一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把教育作为一个毕生的事业;二要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三要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孔颜乐处”是儒家一个重要论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孔颜乐处”即乐在学中、乐在道中、乐在教中。这一点对新时代教师追求职业幸福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师德师风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通过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成为新时代“大先生”。要着眼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建立常态化工作平台是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保障。其中师德教育基地便是常态化工作平台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师德教育基地的建设将有助于形成长期、稳定、有序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格局;有助于建构并不断完善教师师德培训的机制,形成稳定的课程教学方案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赋能;有助于打造师德师风建设成果展示交流的优质平台,更好地展示学校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风采,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持续提升教师政治、道德、文化素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政治素养的完善、提升作为师德素养的核心内容。

        政治过硬、信仰坚定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鲜明导向。教师有责任要将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然地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以实现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面对社会转型升级、文化多元碰撞、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大背景,教师需要以科学的思想认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来保证坚定的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厘清主流价值观和非主流价值观的界限,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素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锤炼政治品格,夯实新时代教师师德基石,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持续建设师德课程、文化、实践体系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师德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首要的素养,具有明显的中国教育特征和特质。

        海淀区教育传统深厚,智力资源聚集,可以依托师德教育基地,有效汇聚学术资源、管理资源和实践资源。以基地为支撑,开展师德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师德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师德教育课程资源,为提高师德师风水平提供科学、有效的机制支撑,成为广大教职工素养提升的优质成长平台。

        敬德书院作为海淀区师德教育的基地,多年来依托自身在教师培训领域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创新,积极建设师德课程体系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种形式、三大重点、四个方面、五类课程的基本工作格局。

        一个中心即传承中华师道,成就时代良师;两种形式指师德普及教育活动与专题研修课程相结合;师德教育的三大重点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书院依据上述重点内容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设计和资源支持;四个方面具体指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中华传统师道的研究、现代师德理论的推广、学校师德师风管理策略的研讨、教师育人故事展示分享;五类课程分别指研修、读经、学术、会讲、游学。敬德书院的教师素养提升课程体系,成为教师静心研习、敦学潜修、积淀学养、涵养师德的学习与发展平台。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