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

    城市更新应保留历史文脉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12日   19 版)

        为扎实有序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住房城乡建设部7月7日表示,各地应将城市体检作为城市更新的前提,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明确城市更新底线要求,防止大拆大建。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随意改老地名,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不破坏地形地貌,不伐移老树和有乡土特点的现有树木,不挖山填湖,不随意改变或侵占河湖水系等。(7月9日光明网)

        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当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包括市中心衰败、人口流失等问题将出现。只有通过城市更新来提升改变城市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文化和创新要素,打造更加宜人的居住和商业环境,才能激发城市的内在活力,再造城市繁荣。基于此,全国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城市更新。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势头强劲的产业风口,为经济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所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就是大拆大建,或拆旧建新,或盲目仿古,在畸形的“经济繁荣”中,不惜毁掉先贤留下的历史文化之根。此前据媒体报道,河南商城在旧城改造中,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街民居”整体拆除;成都市成华区投资20亿元巨资打造所谓的仿古小镇,如今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基于此,住建部近日表示,城市更新要明确底线要求,防止大拆大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众所周知,古街区、古村落和古民居等,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集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髄。因此,每一个能够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然而,一些地方重经济、轻文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特别是,此前据媒体报道,多地省市文保单位让位房产开发,古建筑被经济利益所裹挟;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特色小镇建设和开发,不惜对古街区、古民居和古建筑进行毁灭性拆除,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背叛。

        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并非是大拆大建、拆旧建新。首先,应尊重历史文化特性,继承有形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免沦为标准化的、缺乏特色的、少人性化的单纯物质空间。同时,尊重城市现有格局,不能盲目拆古城和老街区,使原有的古城老街失去了历史文化特色。再者,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盖高楼大厦,而应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历史人文积累和独特资源禀赋,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毕竟,我们需要经济繁荣的现代城市,更需要文化灿烂的特色城市。

        换言之,推进城市更新,应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双向奔赴”。2021年9月,住建部将保护历史文化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于保护不力造成严重损失的,将被“举黄牌”“亮红牌”甚至“摘文明牌”。这就要求,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政府应建立日常的巡查管理制度,并纳入到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情况,保护对象的保护状况;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制止各类违法行为;鼓励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考核问责,把保护的成效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奖惩挂钩,对造成后果的责任人还要依法依规依纪作出处理。

        湖北省嘉鱼县 汪昌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