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

    文化产业要靠创意走向“创富”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12日   19 版)

        日前,国家统计局首次以报告形式发布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度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5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截至2022年末,我国文化产业资产规模超过31万亿元。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03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文化核心领域具体指,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6个行业(中国经济网2023年7月7日)。

        如何把一个创意做成一个产业? 与国外强者的差距在哪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何在? 加拿大的动画教育家罗宾·金教授教授此前表示,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未来“大有可为”。但如何实现创意到“创富”,无疑能够激起一场让创意人士碰撞思想的头脑风暴。其实,拥有创意并不代表拥有产业,一个创意从产生到最终创造财富,中间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完整链条包括资源—内容创作—生产—集成包装—发行—展示等众多环节,像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知名传媒集团旗下的公司从上游内容到下游渠道一个都不少,整个链条完整而闭合。

        无论是《哈利·波特》还是《古墓丽影》,这些优秀的创意产品之所以能创造上百亿的市场价值,都是依赖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从小说、游戏到电影,再到主题公园、卡通玩具,不断挖掘创意的影响力,然后生成财富。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创意企业虽然众多,但产业的整合程度并不高。譬如,早在2006年,美国时代华纳420多亿美元的利润分布在电影、网络、基础广电线路、广告以及出版等众多领域;迪斯尼的盈利中,媒体收入和主题公园也只是分别占到50%和20%。而中国传媒、电影盈利方式的相对单一折射出国内文化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分散的产业现状,说明上下游的潜在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化腐朽为神奇,似乎已成为创意产业最大的魅力所在。目前,创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显,尤其是在以人为本、艺术化创造方面,体现了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创新的思维转变。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在“制造”之后,“创造”正成为中国最为流行的词语。而在制造到创造的演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正是创意。尤其是在经济低迷时,人们更加需要文化产品来慰藉心灵。如早在美国在1929年至1933年经济萧条时,好莱坞反而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那场经济危机后,日本的动漫产业迅速崛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韩国所受到的影响很大,但之后“韩流”风靡全亚洲。或许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正是一场历史性的难得机遇。

        如果说,前些年人们的主要精力是在宣传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提升社会关注度方面,那么,现在,则是到了需要理性思考和行动的时候了。当然,文化创意产业整合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资金匮乏。由于国内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处于起步阶段,而一个创意项目回报周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较大,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点。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启动内需、扩大消费、安排就业的重要方面。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被明确提出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随着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进程的加快,各地正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产业升级的着力点。这些举措无疑为文化产业实现创意到“创富”助力。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