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

    对儿童教育的谆谆教诲

    刘海波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12日   13 版)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我们对儿童教育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焦虑。最近读了金波和钱理群合著的《我与童年的对谈》,很受启发。两位耄耋老人在北京泰康之家·燕园相遇、畅谈,交流、探讨对儿童教育的思考和感悟,为家长、教师、儿童文学创作者,和每一位与儿童相关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儿童教育课。

        童心看世界。亲近自然,喜欢和自然融为一体,很容易把客观的事物和他们的心灵相通,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金波先生在他的《自然笔记》里曾经讲过,“面对大自然的万千生命”,孩子们“以真诚结交朋友”“有好奇的探究,有新鲜的发现,还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儿童看同样一个事物,有他的方法,有他的心理,我们成人往往会忽视。金波先生举了一个自己亲身遇到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在冬天墙角的雪堆里发现了一丛嫩绿的小草,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秘密,惊喜地告诉别人后,他们却毫无感觉:这草有什么可看的呢? 小女孩很失望,这对小女孩的好奇心是一个打击。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写过,他对自己小时候在露台上种了一棵玉米,得到了邻居老奶奶的夸奖,记忆犹新,为他后来走儿童文学创作道路埋下了种子。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发现事物,并与它们对话,能够培养他亲近自然的感情,增加审美情趣,是通过感官感受世界的过程,是对身体各器官的“开发”。因此,与孩子一起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以一颗真挚的童心去看世界,与孩子心灵相通,理解他们的想法,“培养孩子有一双会听的耳朵、会看的眼睛,还有触觉、嗅觉”,这是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让孩子快乐起来。快乐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为它能够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如果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枯燥无味或者压力过大,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失去求知的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快乐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孩子感到学习和生活都是很有趣的事情,培养他们快乐阳光的心态。两位老先生在对谈中一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权利”,要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这就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也是学习的过程。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玩具,陀螺、铁环、风筝、毽子等等,都是自己取材自己动手做的,做和玩的过程中有合作、有竞技,在玩中获得成就感,在玩中培养兴趣,儿童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些传统游戏,更自然,更接近人的本性,是贴近生命本身的运动。现在很多孩子在手机或其他智能机器上玩电子游戏,是虚幻的存在,而非生命本能的、自然的存在,是一个人玩,沉浸在个人的虚幻中,不同于过去群体地玩、竞技性地玩,有“不接地气”的危险。国家层面也一直在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2022年教育部发布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课程的素材选取要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新知识。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给孩子创设快乐的环境,给他玩的时间和权利,引导孩子获得生命发展所必备的综合素养。

        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天性,是金波和钱理群先生儿童教育观的核心与本质,要在“充分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引导,把他们的天性提升到自觉”。如鼓励和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用感官去感受和发现大自然的美,训练孩子“会看的眼睛,会听的耳朵”,不要左一个担心右一个害怕而阻止孩子亲近大自然。如,不要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新的事物或旧的事物的新方面很容易产生好奇心,要学会鼓励和引导,不要轻易地说“不”,并以一颗童心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新的东西;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对于孩子“不着边际”的想法,不要简单否定和打击,要引导他们充分想象,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再如,对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要鼓励、支持甚至和孩子一起去玩,千万别以会弄脏衣服啊、会不干净啊等理由禁止孩子去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天性,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我们不能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学习和生活。

        享受亲子共读的时光。儿童究竟应该怎么阅读? 钱理群先生说:“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坚持下去,成为习惯,就会形成一种家庭氛围,甚至培育出‘家庭文化’。”两位老人一致认为,亲子共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钱先生基于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观察,认为亲子共读可以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因为叛逆心理以及和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拒绝和家长交流,家长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却束手无策。怎么了解? 和孩子一起阅读和讨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果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家长就通过共同阅读的方式和孩子轻松、自由地交流,形成很好的家庭阅读习惯与氛围,等孩子大了以后,即便遇到导致彼此隔阂的问题,也可以十分自然地通过共读、讨论来进行沟通。有了这样一个通过共读形成的文化交流的小环境,整个家庭气氛就完全不一样,彼此能够容易达成“心灵的交流”。家长都愿意花钱给孩子买书,但是很多家长没时间陪孩子读书,或者没有兴趣,不会坐下来跟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这是最大的问题。金波先生强调,家长应该花一点时间“陪孩子共读一本书”,是为了跟孩子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交流,“你如果不跟他共读一本书,你谈不出来感受,即使你想交流,也想不出来要交流的题目”。

        让孩子体会生命的可贵。近些年来,时不时地就会听说偶然发生的孩子轻生事件,这让两位老先生深感不安,在对谈中专门谈到了生命教育的问题。有的孩子是因为承受不了家长的压力、老师的批评,或者仅仅是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选择了轻生,还有的孩子轻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活着没劲儿。两位老人引用鲁迅先生曾经提出的活着的理由:“为自己活着”“为爱我者活着”,认为今天有的孩子就失去了这两个活着的理由,觉得缺少快乐,不好玩,没意思,也感觉不到爱,没有好好活下去的理由,于是就选择了放弃。“这实在是太可怕了!”生命教育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实实在在感觉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获得感,有价值,有快乐;有父母、老师、身边的许许多多人在爱着他。即使生活中遇到任何挫折、打击、困难,经过自己和爱自己的人的努力,都会有底气克服和战胜,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生命发展的精神力量。当然,我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有意地让他实际经历一些挫折或失败,让他自己想办法克服并适当地给予帮助,锻炼他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挫折教育”,也很必要。

        注重培养孩子的集体生活能力。金波先生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从小长大的家庭环境里只有自己一个孩子,被家长宝贝似的护养着,这让他们在心目中就容易只有自己而忽视他人。但孩子迟早都是要进入集体、进入社会的,如果养成孩子从小心里就只有自己,那么他总是孤立的,突然进入集体就会产生恐惧,不能适应。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集体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处理各种问题。可以从孩子小时候就适当引导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让差不多大的几个孩子一起玩,一起做游戏,一起去完成某件事情。经过潜移默化的集体活动过程,让孩子逐渐懂得彼此尊重、宽容,大家才能一起和睦相处;大家各尽所能、互相帮助,通过共同努力可以完成自己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