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05日 星期三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先生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界一代宗师,“孟兆祯园林三书”《中国园林理法》《中国园林鉴赏》《中国园林精粹》相继由北京出版社推出。从这三本书中,读者可以领悟“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论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脉,园林中的‘情’‘意’的由来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哲理息息相关,而以景象反映哲学观点和传统思想,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他国园林的主要特征之一”。(孟兆祯)

    中国园林中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05日   12 版)

        “宛自天开”的一重含义在于自然素材经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以后,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景物,而是包含有创作者情感的艺术美了。中国园林着重表现山水、岩石、树木花草的自然外貌,绝不可理解为纯任自然。中国园林在强调自然外貌的同时,还刻意追求风景的意境,运用园林景物布置来表达人们的志向和感情。文学以诗言志,绘画以画绘诗,园林则把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使园景外具自然风貌,内含深远的意境。以情驭景,以形传神,以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人品化的园景比朴素的自然景物更为理想,更能激发人们的游兴,而且耐人寻味。

        中国人民崇尚山水,用“江山”“山河”象征国家与社稷。北京西山卧佛寺山上的樱桃沟,在溪水源头有“志在山水”的石刻。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志向太小了,甚至可能误解为游山玩水以致玩物丧志。殊不知玩可丧志,托物也可言志。关键在人不在物。

        其实把志向喻为山水是极有见识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对于山水的认知。《论语》中有孔子的一段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为什么说仁者比德于山呢? 因为山的形象高大,可供草木生长和鸟类繁殖。山还上通天,下通地,促成雨露供万物生长,百姓仰以为食。因此,才有“仁者乐山”之说。水的含义也被人格化了。认为水所到之处才有生命生长,似仁;由高处向下流,似义;虽奔流下跌至深谷而不犹豫,似勇;中国水道百转千回必向东归海,似志。总之,认为水具有智者所具备的一切美好性格。这些反映在哲学思想方面的艺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古代最清高的音乐是山水音。伯牙和子期结为“知音”的典故说的也是“高山流水”。直到现代,仍以山象征崇高的境界,用攀高峰来激发人们向上的精神,可见其影响之深。

        中国园林很讲究置石和掇山,但并不把山石看成单纯的材料,而是主张做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因此,有古人与石为伍,以石为友,更有称山石为“兄”和“丈人”的。苏州的五峰园以五块石峰象征“五老”;怡园琴室外面以石竖置,从选的石形看,仿佛听琴人俯首恭听的形象,恰与琴室相合;扬州个园还有用叠石和假山表现四季的作品,称为四季假山。

        对于园林植物的欣赏,则讲究“花木情缘易逗”。用“红衣新浴,碧玉轻敲”来比喻荷花的形象,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荷花的性格,枫林秋色被喻为“醉颜丹枫”。其他比如“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康熙《避暑山庄记》),则是传统文学之“比兴”、绘画之“画题”与园林之间千丝万缕、一脉相承的艺术共性的反映。

        中国古典园林大致可分为皇家宫苑、私家宅园、寺庙园林和祠堂、会馆园林等类型。由于园主在社会里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同,各人的志向和情趣也不一样。

        封建帝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具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占有欲和长生不老的奢想;为了安国安民,他们必然要宣扬“静含太古”“俯察庶类”和“扇以仁风”的思想。因此,在圆明园就安置了“九州清晏”景区,以表达愿天下太平的志愿。几乎每所宫苑,都以“一池三山”象征仙境和具有仙草的“药洲”。北海后山的“仙人承露”的铜铸像也意味着饮仙露而得长生。据说太古的帝王求贤若渴,甚至有“禅让”的美德,所以在承德避暑山庄原有“静含太古山房”的景点。颐和园乐寿堂西侧有个扇面殿叫“扬仁风”,北海琼华岛后山于轴线上也安了一个扇面亭叫“延南薰”。二者所寓都是宣扬“爱民”之情。传说舜帝弹五弦琴以歌南风,歌词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其大意即解除人民的病痛,增加人民的财产。但是,皇家所设之制和所寓之情,不容许他人仿帝制设景,否则将以欺君叛国定罪。北京恭王府的旧园主和珅,就是因为园中有象征蓬莱岛的景和仿皇宫乐寿堂的建筑而被治罪的。

        与皇室情感相反的是一些怀才不遇、落第还乡或告老还乡的文人墨客或下野官僚。他们有志难遂,因而对现实不满,有悲观遁世的消极情绪,于是便造园自娱,寄情山水,甚至以耕隐、渔隐避开社会现实。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这种思想感情反映得比较普遍。例如苏州拙政园旧主王献臣因受降职处分,失意还乡,便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所说:“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所以定园名为“拙政园”,所抒发的当是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的清高思想。此园西部邻园有扇形亭傍水,同样取扇形而寓意与皇家园林截然相反。此亭名叫“与谁同坐轩”,其答案应为“清风、明月、我”,足见孤芳自赏之意。

        京都的王府宅园,虽同属私家园林,但园主大多为在朝的皇亲国戚,思想感情雷同皇室而又不敢超越规矩。

        至于一些寺庙园林,则又必然是宣扬佛家、道家的世界观和离尘脱俗的思想感情。北京万寿寺中布置的假山和三大殿相结合,掇石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而这三座山又用以象征佛教三大圣地普陀山、清凉山和峨眉山。同样,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也是和小龙王庙结合在一起处理的。

        扬州小盘谷的园主想发财,就用山石造成聚宝盆状,这就未免太俗。所以,情因主异,意分雅俗。我们继承传统还必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根据时代的精神立意寓情,发展传统。

        任何艺术都以耐人寻味为好。书法要耐看,歌曲要耐听,园林也必须耐人游赏。城市中建园林的优越性在于就近建园,随时可游。但也有另一方面的弊病,即常游容易生厌。游腻了,兴致败了,就不想再游了。

        中国园林家深谙游赏的心理,运心不尽地琢磨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不断地、持久地激发游人的游兴,使之不败不衰,令人玩味无穷,来一趟有一趟的收获。这是“日涉成趣”的要求。而要满足这项要求就必须使景物丰富,性格多样,使之具有“移步换景”的特色。园林虽远不如自然景物那样宏大多变,但艺术美的关键绝不在形体的大小,这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道理相通。

        (本文摘自《中国园林精粹》,孟兆祯著,北京出版社出版,定价:12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