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05日 星期三

    长时段全景式历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张德芳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05日   15 版)

        秦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阶段。其时虽短,但开创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之故,自秦亡至今,历朝历代都对秦的历史文化及兴衰成败教训给予了格外重视。最近,由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教授主编的《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14册,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正式出版。丛书“重视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术方向研究方法的交叉采用,努力坚持实证原则,发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及新出考古资料相结合的优长,实践‘二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力求就秦史研究和秦文化研究实现学术推进”,可谓秦史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陈寅恪先生有一句常被引用的名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王国维先生也有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二重证据法的治史方法,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新资料的应用和依赖。大凡传统文献以外的材料诸如自然、地理、金石、碑碣、玺印、封泥,以及钱币和砖瓦陶文都在史证之列。当然考古出土的遗址、墓葬、城址、文物以及出土文献尤其是金文、简牍更是每本书关注的重要依据。这都有赖于考古学的发展和新的史学方法的应用,这在过去从文献到文献的史著中很难看到。

        其次,从选题上看,丛书涵盖的学科和领域比较全面。不仅那些长期为史学界关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传统领域得到了重新阐述,而且思想、信仰、礼仪、祭祀、疆域、交通等方面的内容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形成了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的叙述框架。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丛书除了历史学、考古学方法的熟练应用之外,还借鉴、吸收、应用了社会学、人类学、写本学的理论和方法,使材料、论证及推理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既把秦史秦文化的发展置于宏观历史行进的特定位置,又对其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意义阐释。

        一

        秦以农战立国,文字又是秦文化流贯千年的基础,故樊志民、李伊波《秦农业史新编》,赵国华、叶秋菊《秦战争史》,周晓陆、罗志英、李巍、何薇《秦文字研究》三书可视为一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地处西北的秦人、秦族、秦王朝亦不例外,农业的发展伴随他们始终。秦人最终能够统一天下,与他们对农业的重视有直接关系。樊志民、李伊波《秦农业史新编》从秦人发迹谈起,是一部长时段全景式的秦人、秦族、秦国、秦朝农业发展史。作者把2000年的时段分为早秦、初秦、中秦和盛秦农业四个时期。利用神话传说、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实地考察,从自然地理、农作物种类、农业技术、农业经验、农业的生成发展等方面,对秦地农业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每一个族群、国家从古到今,都经过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秦人、秦族,从诸侯到帝国,也是一部连绵不绝的战争史。战争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有着互动关系,并非孤立现象。赵国华、叶秋菊《秦战争史》从乱世开国、称霸西戎、关中徘徊、走向强盛、东扩南进、全面开战、统一天下、攻守兼顾、帝国崩溃等9个方面,展现了秦自襄公开国到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再到帝国崩塌的过程,从军事视角提供了认识秦人发展的新维度。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西周之后,秦文字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最终成为全国通行文字。此后又经小篆、汉隶一路演变为今天的汉字,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对秦文字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汉字传承史研究,是从文字学角度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内容特征以及传播影响的研究。周晓陆等四位学者完成的《秦文字研究》将从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即位到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上台600多年间的4282条(目)秦文字出土材料分为玉石文字、刻划陶文、抑印陶文、瓦当文字、简帛文字、金属器文字、度量衡文字、兵器文字、车马器文字、玺印封泥文字、货币文字、漆器文字、其他文字等13类,并择要介绍,是一本全景式了解秦文字出土材料和研究状况的必读之书。

        二

        孙闻博《初并天下:秦君主集权研究》和周海峰《秦官吏法研究》是专门研究秦中央和地方政治的专著。

        孙闻博《初并天下:秦君主集权研究》关注秦王朝君主集权的形成及其体现,融汇中外学者关于政治文化的经典论述并结合自己的取舍,集中从政治政策、政治名号、政治口号、政治信物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秦的政治特点以及何以垂范后世的深层原因。

        周海峰《秦官吏法研究》在1993年安作璋和陈乃华教授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基础上增补了近30年来新出秦汉简牍材料,分择吏法、考核法、罚罪法、赏功法、权益法和官吏之职责6章,论述了秦官吏管理规范,是秦官吏法研究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化。

        徐卫民、刘幼臻《秦都邑宫苑研究》,梁万斌《帝国的形成与崩溃:秦疆域变迁史稿》和王子今《秦交通史》可谓丛书中地理研究的一组。

        徐卫民、刘幼臻《秦都邑宫苑研究》分10章。前4章关注“九都八迁”,将早期秦人的发展轨迹通过都邑的迁徙而呈现出来。后6章则把目光移向与都城有关的工商业发展以及礼制建筑、帝王陵寝和附近苑囿,使都城研究更加多维度立体化。该书空间上将秦的都城与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诸国的都城进行比较,时间上揭示了秦、汉都城的继承发展,提供了一个以秦都与相关建筑为中心观察秦政治、经济、文化的新角度,把秦从族群到诸侯再到统一帝国的历史,立体呈现了出来。

        梁万斌《帝国的形成与崩溃:秦疆域变迁史稿》,力图从疆域的变迁来说明秦帝国的形成与崩溃。全书依时代先后分为8章,在王云度《秦史编年》和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将文献与出土资料重加厘定,分期编之于各章之中,并有详细的插图,有助于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加深对秦人、秦族、秦国的理解。

        王子今《秦交通史》18章,64万多字,广泛利用传统史籍、出土文献、考古材料和实地考察结果,关注了秦交通道路的开拓与修建、车船制造、畜牧业发展对交通的作用、军队和民间运输、帝王出行、驰道与直道修建以及海上交通的肇始等问题。此书“以秦人在渭水上游及西汉水上游的早期经营为起始点考察秦史”,不仅叙说了交通在秦发展壮大和统一天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更从大历史、大文化角度论说交通,总结了交通对于政治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意义,说明了“秦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主导中国历史的阶段在中国古代交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三

        臧知非《秦思想与政治研究》、雷依群《秦政治文化研究》以及闫晓君《秦法律文化新探》可归为思想和文化一组。

        臧知非教授《秦思想与政治研究》24万字,分上、中、下三篇16章。上篇论述了秦通过把白帝、青帝、黄帝、炎帝纳入自己祭祀范围,逐步形成取代周室的天命意识,并制造统一六国合法依据的过程。中篇论述了《墨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对秦国政治的影响。下篇论述了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什伍连坐、匡饬异俗的思想控制方式。作者认为秦立国以天命自居,穆公以周人礼乐炫耀,而战国之后成为各家思想实验场,诸子之学在秦国应用,都曾是秦借以富国强兵的选择。

        雷依群《秦政治文化研究》共8章。该书秉持政治文化是“全社会认可并遵循的核心价值意识”的观念,对秦的天命观念、穆公称霸、商鞅变法以及秦统一前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进行了考察,具有重要价值。

        闫晓君《秦法律文化新探》将法律文化定义为“主要表现为法律意识形态、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及其派生物(历史、行为、活动等)”的法律现象。全书11章,除了对秦人的法律文化观念、刑罚文化、司法文化、监察文化专题讨论外,还对秦的法律形式、刑罚适用原则、秦律中的罪名进行详述。大量利用新出秦汉法律简牍,是继孙家洲教授《秦汉法律文化研究》之后该领域的又一新作,对了解秦人法律及其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

        马志亮《秦礼仪研究》和史党社《秦祭祀研究》是丛书中专门研究礼仪文化的一组。马志亮《秦礼仪研究》分婚、宾、丧、祭四章。作者注意到秦人后妃都有严格等级、首创婚姻登记制度、坚持“同姓不婚”,战国时秦王不外出而六国朝秦,秦人讣告、吊丧和入葬仪式同周礼接近等礼仪现象。认为嬴秦与姬周文化虽非同源,但在占据周人故地后,受周文化影响,不断提升自身礼乐文明,逐渐进入了周礼文明国家之列。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国力增强,秦国逐渐成为国际间婚媾、朝聘、会盟等礼制活动的主导国家。这些见解都刷新了所谓“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的传统观点。

        祭祀与秦的政治、文化、宗教、社会以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对上层来说,祭祀是制造统治合法性、宣示神圣不可侵犯权力的象征。对下层来说,“祭祀作为人神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有重要社会功能。史党社教授《秦祭祀研究》9章,对秦人的神灵系统、上帝祭祀、祖先祭祀、山川祭祀、阴阳五行以及秦的巫术、《山海经》与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博观约取,论证详实,是了解秦人思想信仰和精神世界的必读之书。

        邓广铭先生曾指出,年代、地理、职官、目录,是治史的四把钥匙。如今时代,信息爆炸,图书杂志胜于以往数百千倍。虽有网络之便,但终不能代替目录学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田静教授《秦史与秦文化研究论著目录索引》作为丛书之一,与其他13种著作点面结合,相映成辉,让人看到秦史和秦文化研究的整体格局,实现了余嘉锡先生所谓“类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的目的。全书分上下两编,分别是著作和论文目录。著作分14个大类和若干小类,论文分20个大类和若干小类,有些小类之下又有细目。一册在手,登高远望,百年来秦史秦文化研究的成果可尽收眼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的20位作者涵括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与后起之秀。每个人对自己所抱持的专业都有着经年的辛勤耕耘,在开创、经营和坚守各自的领域中勤勉奉献,这番孜孜矻矻必将在学术史上留下精彩一页。

        历史的研究和书写永远是常新的。今天是历史的发展,历史是今天的源头。如果我们希望驶入正确的未来轨道,就必须更多地重拾历史的视角。对遥远历史的记忆,构成了我们重要的文化资源。人类的发展不可能免于过去之手的束缚,社会的进步必须建立在以往各代成就的积累之上。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深义,也是这套丛书的学术要旨和现实意义所在。

        (作者系甘肃简牍博物馆首任馆长、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